现在,我要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基本上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说实话,我绝对是有这个倾向的人。此外,不仅仅是我,诸位,也就是很多人,都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这样干了。
这个故事,不同于恩将仇报,而是施恩的人酿成的祸事。没讲之前,我先申明,且不管是不是胡编乱造,请你明白我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简单。尽管很多人可能施恩不求回报,但是肯定存在一些人,他们的善意绝不会是无私的牺牲的,当然他们也绝不是狮子大开口的那一类人,他们所渴求的可能只是一句“谢谢”罢了,所以我再三强调,再三传达这个简单的,却十分为人遗忘的小事:时刻要记得表达你的谢意。
现在我要开始进入正题了,为了不至于情节过于混乱,我先告诉诸位,主人公的名字分别为于伟和王华。当然,处于避免节外生枝的考虑,这两个名字绝对是虚构的。
故事开始的当天,天气非常晴朗,王华如常上班。她的工作非常简单,只需负责接听拨打电话而已。这一天,她接到于伟的电话。
于伟大学毕业两年,求职屡屡碰壁,他打这个电话,是来咨询求职邮寄材料问题。他的问题在于,他无法如约缴纳材料,因此打电话前来,询问是否可以延期。
故事,到这里,其实再平凡不过,绝不会是什么能够值得你们听下去的重大事件。但我既然要继续讲下去了,且请你们耐心性子再听听。
王华接电话不是一次两次,自然是公事公办地说,不好意思,她无法处理这件事。原因在于,于伟打电话来的时间不合适,直接负责人不在,而王华是个临时抽调人员,属于临时打个酱油、凑点人气的角色。
作为于伟,材料截止时间迫在眉睫,自然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他十分合乎常理继续说,那能够把负责人的电话号码给他么?
王华想了想,回答,她得先问问负责人是否方便给他电话,请于伟过会再打来。
对话进行到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两个人各自扮演的角色也恰如其分。
于伟并没有如王华所言,一会打来,而是问王华是否可以得到负责人答复后,发短信给他。
王华也没觉得不妥,在于伟报了电话号后,记录下来,并再次确认了一遍。于是,王伟自行问了负责人,是否方便给出电话号码。
以上王华和于伟的一些行为举止,其实已经暴露出一些各自的小缺点,不知道你们是否看出来了。以明显的王华为例,她是细心的,知道他人的尤其是领导的电话号码不能随便给出,在电话中也知道重复确认别人的电话号码。她也是生涩的,这表现在,一是,职场中领导的电话号码是不会随便给别人的,王华可以说是天真,可以说是实诚,也可以说是愚蠢的,她完全可以当场拒绝于伟,或者只是说场面话,但她的确去问了负责人,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并不恰当。二是,办公室的电话,其实用短信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说是不能,于伟请王华发短信给他,王华竟然答应了,她全然没有公私分明的认知。
果不其然,王华得到负责人拒绝的答案,王华也依于伟所说,用自己的手机给于伟发了短信。
某种程度上,这个故事自然也该结束了,尽管王华此人的一些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
但,还没结束。王华发短信,讲明,材料是可以在最后截止日期那天补齐。这个时候,于伟才意识到,尽管二人电话中已然沟通,但王华并没有真正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意思。
于伟询问的是,在截止日期那天,他求职所需的五项材料中,四项可以按时交,但有一项因为时间仓促原因,不能按时交。所以,他的问题在于,能否晚交?
而王华理解的是,五项材料都在截止日期那天补齐,是否可行?
此处,又可见王华此人,十分敷衍了事,电话中看似对接清楚,其实全然没有理解于伟的问题。
自然,于伟用短信重申了自己的问题。王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快速地回了个抱歉的短信,并再次询问了负责人,并将负责人发过来的“下个工作日再打电话过来”,告知于伟。
于伟也作了回复,好的,麻烦告知负责人,截止日期当天,他会亲自到办公室提交材料。
故事当然应该结束了,但依旧没有。
插个题外话,来看看于伟呈现了什么样的面貌,首先,咨询电话,打电话之前基本的认知是,面对有充分经验的人,留自己的电话号码并不十分恰当,更别提是发短信了(当然,基于王华此人的特性,也许于伟原意是回拨电话,而非发短信)。不恰当的原因在于,一般的客服人员,面对这类普通来电,一天之内接到的次数不知凡几,与其等待别人回拨,或者发短信,不如自己直接拨打来的直接、快速,方便双方。其次是,于伟发的短信来说,没有出现“谢谢”二字,也许有人认为“麻烦”、“请”已经够了,但很多时候,人们需要得到更直白、清楚的谢意。
我们再来看王华这个人,其实她是有些天真懵懂的,也可以说有些敏感的,再加之她是个女旁的她。我倒不是说,女孩子有什么不好,但无可反驳的一点是,男女的行为模式、思维逻辑确有区别。
与绝大多数男女不同的反应,王华看到短信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二人的对话中缺乏“谢谢”二字。王华付出了职责之外的劳动,却没有接受到于伟的尊重和感谢,她感到委屈和愤怒,由此而来的反应,王华无视了这条短信,于是负责人也并不知道于伟工作日会来提交材料。
各位看官,心中肯定不以为然,无论是王华还是于伟的行为,并不令人惊讶,整个故事没有半分出彩之处。
诚然,部分的我赞同这样的想法,包括我在某些时刻,也会这样想。但我必须继续讲述故事的结局,一方面请诸位引以为戒,一方面是我由此得来的感悟与思考,希望与诸君共享。
很快工作日到了,于伟如约来到办公室提交材料,王华自然在办公室当班。然而由于王华未提前告知负责人,负责人并未如常在办公室。
结局,你当然可以猜到,截止日期那天,于伟没有按时提交材料,求职失败。
恼怒的于伟自然会问王华,他之前说过要来,王华是否如约通知负责人?
王华心虚,沉默不语。
于伟心怀冤懑地看了王华片刻,乘车离去,再次踏入求职的征程。
这自然不是个圆满结局,但它全然是一件祸事了,在于伟看来。而且由于他没有和王华摊开来讲,他从来不明白,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或许在于没有说过一句“谢谢”。
于现代的多数人而言,“谢谢”更如同一句口头禅,人们无时无刻挂着这句话,甚至很多时候,令人觉得虚伪和敷衍,“谢谢”二字显得非常没有价值。但是,我要忠告诸位,包括我自己,时刻记得感恩,请直截了当地说出“谢谢”,即便偶尔心里不以为然,也要无时无刻带上“谢谢”二字。这或许对个人而言,无关痛痒,但诸位不知道打交道的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或者他是否是王华这样的人,不见得是个坏人,但非常敏感,偶尔喜欢多管闲事,一旦没有受到合乎礼仪的表达,转眼翻脸无情。
此外,可以谈的是王华的个人提升问题,职场禁忌太多,常给自己找正常工作职责外的麻烦,有时候会伤人伤己。各人心态要调整,一方面是确保个人职责的正确坚守,另一方面是区分公私事务。由于我传达的中心思想不在此,我不再多谈,但与诸位共勉,在职场中少犯错误,不断成长,独当一面。
最后,谈谈事件的不合理性。诚然,即便是王华告诉了负责人于伟到访信息,负责人也可能不在,于伟求职失败属于定数。再者,仅就提交材料而言,只要在截止日期前补齐,就算合格,于伟能够在当天亲自提交材料,却失败,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猫腻,暂且不表。不过,整个事件的核心在于,于伟不能在截止日期提交完整材料,失败的根源在于,于伟的准备不够充分,属于自己身上的跳蚤没有抓完,又引了其他人的跳蚤。
王华的行为当然只是一个最小最小的细枝末节,但人们常忽视的东西,是细节决定成败,海岸对面的蝴蝶振动翅膀,却引发海啸的故事。且不管王华的行为是否该为于伟的失败承担部分责任,在人生的诸多场合,诸位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自身的成败常常决定于这些人的行为举止,我所强调的是,请注意自己起码的言行举止,譬如“您好、谢谢、不好意思、对不起”这一类称呼语、表达语,不要让这些许多人不以为意的话语,成为一片蝴蝶翅膀,给你眼前的,也许也会渗透到未来的人生带来灾难。
题外话,且请诸位原谅我的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