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子每天读一章《雪漠诗说老子》,我听完给他写评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到晚上还有点期待,因为这是我上床前的最后一件事,不做完就觉得今天好像还有事情没有做完,当他发的晚了,我就会问怎么没发呢?原来他还在修改作业,马上录音就发出来了。
我读也就五分钟的内容,他每次都要用上十八分钟,但这也很正常,对于他来说,生僻字太多,毕竟其中蕴含了五千言的《老子》原文,所以,我就开始了先读一遍发给他。
听录音也能发现很多问题,因为小孩子没把这个当成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是读书最好的状态,这样可以轻松自在,还能发散思维。第一天的读书我没太在意,后面的几天我才开始认真地听,认真地写,用认真地态度来对待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孩子妈妈在被孩子问生僻字的时候,教错了一个,后来,陪着孩子读书就成了孩子爸爸的任务,而这对他来说是相对容易的,毕竟,这么多年了,在生僻字和知识的积累中是很下功夫的。
当孩子爸爸听孩子读到一个词语:热恼,就说,这里印错了一个字,让孩子继续读下去,我听完录音就跟他联系,这个词是佛教用语,相对于清凉的智慧来说的的烦恼。没想到他回复我,查过了,法华经上的。
这倒是我没有想过的,只是已经习惯了这个词语,还没有查过这个词语的出处和用意,正好有文友也对这个词有兴趣,索性就摘录如下吧:
⒈ 亦作“热脑”。
⒉ 谓焦灼苦恼。引《法华经·信解品》:“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
明 高启 《宿山寺》诗:“最喜此宵无热恼,莫教月落又钟鸣。”
《花月痕》第十六回:“不想这会,却又给 秋痕 弄出一团热脑。”
⒊ 谓因热旱而苦恼。
引唐 白居易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既无白栴檀,何以除热恼。”
虽然我的解释是一种意译,但还不算错。只是习惯性地使用了,当这么一查,也就清晰了许多。
小侄子读书的过程中总会问问题,我想,如果没有点积淀,总会被他问住的。他读到了一个词“智者”,就问爸爸:“智者是什么人,是好人吗?”爸爸回答:“智者是在大是大非,国家大义面前不会犯错的人,智者是相对于愚者来说的,好人是相对于坏人来说的,好人也有愚者,坏人也有智者。”
智者,的确是不太好回答的,因为每个人心中对于他的模样总会不同。我感觉中的智者,是像老子一样,骑着青牛西行出关而去,还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智者的智是超越世间的智慧,是可以穿透一切幻相直达本质的人。儒家也有仁义理智信的五常,其中,智是做事周密,这是世间法上的智慧。佛家讲也讲智慧,但是直接用的般若而不用智慧,就是要区别于世智辩聪,它是空性智慧,是真理。
所以,不同的追求就会有不同的智者标准,认同于哪个就会向哪个层面学习。
略举两个小例子,也是说明在读书中有碰撞,在碰撞中有成长,而因为他一个人的读书,却可以拉动全家人的参与,这本身就很有意义。通过读书,成长的并不仅仅孩子一个人,还有一同参与进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