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先生思乡情切,在台北写下了一首《乡愁》,表达对故乡,对祖国大陆恋恋不舍的情怀。
②从1985年开始,自费留学成出国留学主力。此后30年,留学人数越来越多,留学年龄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无数青少年学子漂泊在外,乡愁很远,远在家乡,远在记忆的深处。
③中国城镇化30年,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我们身在故乡而失去故乡,我们脚踏故乡土地而时时感受着传统故乡的沦陷,这成为当下一种普遍的感受。
④以往的科幻著作中,末日危机,人类逃亡,在外太空寻求新家乡的故事层出不穷,唯独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里,人类选择背负着地球家乡一起迁徙,这场“宇宙乡愁”背面,是一幅我国科幻不同于国际轨迹的沉浮录。
面对这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乡愁”,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下水作文
何谓乡愁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于是有一种情绪,附着在古老的文学意象上,伴随着离家路渐行渐远还生。 那昔我往矣的杨柳 ,那家门口著花的寒梅,那兄弟登高处的茱萸,那天涯共此时的明月,那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那乡泪客中尽的孤帆,承载着背井离乡之痛、商宦沉浮之艰、羁旅漂泊之苦、马革裹尸之险,缓缓蔓延,一经诗词唱出便引起万千共鸣,亘古千年,历久弥坚。那是人类普遍共有的美好情愫,是挥之不去的甜蜜与忧愁,是解之不开的情结与冲动,它的名字叫乡愁。
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愁始于时空。然而当现代文明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当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当思念可视,相逢可期,为何还是有一种愁绪氤氲于心?我们不仅问,何谓乡愁?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于右任的临终诗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台湾的大陆人,犹如断枝的落叶,脱离母体开始流浪。那本是一条浅浅的海峡,却隔开了血脉相连的一母同胞。从此,我是谁,成了他们最纠结的追问。前方一片迷茫,身后已无退路,归途遥遥无期,故土之思,黍离之悲,无法确认的身份认同,包裹着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叶落归根成了无法实现的忧伤,与母体文化的断裂成了他们集体意识上的乡愁。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悬浮在空气中的郁结愁绪像故乡的云一样,在六七十年代海峡上空层层飘过。何谓乡愁?乡愁便是一种因民族故乡的断裂而带来的对无法明晰的身份归属感的追寻与惆怅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苏轼的仕宦漂泊中天生带有不可救药的乐观基因。然而对那些“孩儿立志出乡关”的留学青年来说,异国的憧憬远抵不过这种绵长的情感阻隔之痛。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异乡容不下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异域生活的形形色色,多元文化的碰碰撞撞,多色族群之间的牵牵绊绊,于是他们迫切需要创造一个精神家园来进行回望寻找,来进行回味珍惜。曾经的汉唐文明,今夕的盛世辉煌,中国文化的自信,国人智慧的参与,也只有跋山涉水之后的折返,才能在一种重生里去重新认识自己家园的价值。何谓乡愁?乡愁便是一种因精神故乡的远离而带来的对无处安放的灵魂归属感的回望与反拨。
“吾侪乃鸟中子规,皆天地间愁种”,乡土中国的衰落,成为当代人最普遍的感受。说到底,我们都成了流浪者。泥土的气息越来越淡,野草的清香越来越远,那亲吻过我们脚丫的辽阔空间越来越窄,那抚摸过我们双手的小河越来越干,还有那高原的风,山岗的云,都逐渐消失在整齐划一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成了啼鸣着“不如归去”的杜鹃,不仅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的逼仄空间里无枝可依,更是在乡土中国的沦陷中无地可容,甚至我们只能幻想带上地球去流浪。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说不清道不明的隐隐约约怀旧感伤背后,其实是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追忆和怅惘,那种文化里,寄托着我们对土地的亲近,对自然的敬畏,对简单的渴求,对返璞归真的向往,对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尊崇。何谓乡愁?乡愁便是一种因自然故乡的沦陷而带来的对无法割舍的文化归属感的疏离与失落。
王红旗在散文集《远方有诗意》里写到:人生是什么?也许人生就是怀着乡愁到处寻找家园的过程。的确,我们行走世界,只为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通向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民族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学思辨和人文关注。时至今日,乡愁已不再是因为地缘关系、亲缘关系而产生的时空的具象,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的“向后看”,而是成为承载着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通过乡愁,我们若找到了身份认同、灵魂归属和文化自信,也就找回了自我,找回了文化基因,找回了生命生生不息的勇气和希望。
三、学生范文
悠悠乡思岂可弃
闫治青
随着前一段时间一群老艺术家的悄然离世,旧时代的大门似乎悄然关上,快节奏,快生活的新时代似乎抹去了它的一切。似乎古典雅韵已经穷尽,剩下的仅有金属摇滚了。而乡愁作为过去的珍宝,难道也要被抛弃吗?以我之拙见,乡愁断不可弃,乡思绝不可抛。
留下那一抹静美,乡土人情。
从古时,到今日,从李白“低头思故乡”之感,到杜甫“家书抵万金”之叹,从季鹰之归,到钱学森之回,家乡,对任何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块。每一滴黄河水,每一块长城砖,每一个泰山石,都凝聚着中国人浓浓的难以割舍的情怀。中国人注重入土为安,讲究落叶归根,信奉衣锦还乡,甚至低吟“月是故乡明”。无数的诗作,无数的文篇,皆因乡思而起,因乡愁而美。乡土人情,乡思人愁,中国人的美,中国人的情怀,那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又怎可轻易抛弃。
拾起那一缕淡愁,乡思家韵。
乡愁被遗忘了,有人说,随着无数人的出国留学和定居;乡土被磨灭了,有人说,随着无数城市的改革变迁和重建;乡思被淡忘了,有人说,随着新一代的追星迷剧和快节奏。真的是这样吗?我只看见DG辱华时,外籍华人仍义愤填膺;我只看见城市改造时,一个个文物被申遗保护;我只知道当代青年仍有大量投身乡间,推动发展。乡思未被遗忘,乡愁也未曾消失,它只是被部分人遗忘在了角落,只需重新拾起罢了。当代中国人总有人觉得故土正逐渐新兴的钢铁森林取代而惶恐不已,然而与其如此不如去保护那切不可失的乡土,那切不可忘的乡愁。中国在走向未来的同时也切不可忘了它来自哪里。
共创那一片蓝天,城乡共存。
科幻小说向来以广阔的想象扬名,在那些科技先进的时代,很多人想到了末日,想到了逃亡,可唯有中国人想到的是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中国人即使到了任何时候,也不会放下那根深蒂固的家国之思。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的根,而乡愁绝对是其中极为粗壮的一根。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人们即使到了末境也难以割舍的乡愁,我们现在又岂可轻弃之。寻找乡土的归宿,让它与城市发展并行,让城市不仅成为身体的,更成为心灵的归宿,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然而何止是长江长城,又何必是黄山黄河,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你的家乡,皆有万钧之重。那个中国人,不要忘记你来自哪!
改变的社会与不变的人心
李博
现代的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每几个月都会推出新手机,每年都有一次技术革新。可是,通话的便利怎能弥补面对面的亲切,生活的便捷也无取代亲人的重要。乡愁是根植在每个人心中的痛处,每到过节依然隐隐可感。就像尼采曾言:“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社会变迁带来千篇一律。如果我们被随机丢到一个城市中心,几乎无人可以仅凭外观判断城市的名称:北京?郑州?亦或上海?同质化严重的城市,千篇一律的布局。家乡也已异化为异乡,早已寻不到熟悉的小路和静静的小屋。然而这终究反应的是发展的粗放与鲁莽。林徽因女士曾为北京古城墙的保留而奔走呼吁,然而北京还是成为了水泥的森林。当来到欧洲,我们惊叹于泰晤士河旁英国伦敦的双城,古旧的蒸汽火车还可轰轰驶过。法国巴黎古老教堂与现代建筑的交相辉映。我们也曾有过的也被湮灭了。
心灵的需要不会因时代而改变。无论是古时“家书抵万金”或是近代“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是未来与地球共赴深空的悲情。人们对于故乡的眷恋并不随时代而变。心理学认为,在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满足后,精神上的需求就变成了最重要的部分。乡愁的归根结底是内心的归属感,三毛曾说:“如果心没有安置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犹太人历经千年仍然坚持本国文化,内心的归属依然不变,终于建国以色列。无论是祖辈还是我们自己,亦或子孙后代,乡愁是无法愈合的隐痛,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乡愁始终是同一种味道。
为人发展。回想过往,社会的变化何尝不是为了人心的不变。古时书信难得,社会发展了电话电报;近代留学不便,社会发展飞机高铁,因特网让人的面孔清晰可见;现如今我们提倡守护乡土。我们开始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提倡人性城市,我们改变城市个性,保存传统文化、社会依然发展,尽管乡愁不变,但那失而不得的苦,却已成为明日可期的甘;那国破家亡的悲,业已成为家在远方的愁。却在逐渐被弥补。虽然我们不能解决乡愁,但我们可以缓解乡愁。
行动是解“愁”之良方
刘威
从七十年代一弯浅浅海峡隔起的乡愁,到如今国门两界内外的乡愁,以及国家发展中对传统文明眷恋的乡愁,再到未来对宇宙范围内人类的乡愁,为何我们只能在失去后的悔恨遗憾中惦念起故人,故土,故国的美好?难道我们只能选择在愁绪中端起酒杯欲消愁却陷入更大的愁绪吗?答案固然是否定的。“人定胜天”,以及时举措,有效之法行之,必可使乡愁消减些许。
前沿虽好,却勿要为传统文明唱响亡曲。
成都街头,无数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的小巷被重新翻改,北京城里,多少古色古香传承老北京记忆的胡同儿院子逃不过拆迁的宿命。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传统的声音,为传统文明给留下一方容身之所是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义务。让某天突然想起故乡风采的人们有个去处,让某刻突然浮起的乡愁有个归途。
求学虽好,却勿要让国门成为难以跨越的屏障。
一批批留学的高级知识者们在学成后选择迈进国门,为国家发展助力。詹天佑、钱学森等众多科技人才,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与待遇,选择回国发挥自己的光与热,青年学子漂泊在外。身虽在他地,然若心中有个扎根的土地,又何需为暂告家乡而涕泗落泪呢?杨振宁在垂老之际,终是选择恢复中国国籍,真正做一个中国人,让自己心中的乡愁有了最终的落脚点,故求学游子们,心若有国,心若与国同在,又何来分离乡愁之苦呢?
科技虽好,却勿要让地球因科技而流浪奔波。
世界文明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创新也急速发展,然而若以透支地球为代价,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地球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个个全球性的问题让末日危机不是科幻而已。珍惜每一滴水,选择绿色出行,保护珍惜动物……每个举措汇聚起来都可能使地球流浪日晚来那么一天,让乡愁无法承载的日子迟来一些时候。宇宙的莫测变化令人难以预料,可我只希望在意外之前,让地球少一些流浪的可能,让对地球的“乡愁”少一些沉重。
行动举措才是消愁的良方。若心中对某物、对某人、对某土、对某国有“愁”,就请现在立刻对他们好一些。勿让乡愁永远成为心中之大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