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我在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的“沟通-写作-思维方式训练营”做了一次有关目标设定的分享。分享之前,应组织者要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
在介绍中,我破天荒地讲了几条自己的优点。说是破天荒,是因为我一向不善于自夸。说话做事,随时随地都在反省,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可以改进。如果有人夸我,我第一反应会是:“逗我呢吧,哪有你说的那么好?” 接着就是:“其实我哪哪哪里没做好。”
然而,这种事事反思的习惯,也容易导致过低评价自己。本来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进而由事情做得不好,衍伸为这个人不够好。所以,不管谁夸我,特别是夸的点与我对自己的认知有较大差别时,我总会将之理解为一种礼节上的恭维,心底里其实是不相信的。别人夸都不信,让我自己夸自己,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在合适的时间、场合,恰当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并不是坏事。我第一次意识到做人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包装、要懂得自夸,是若干年前博士毕业找工作时。当时应聘了一家北京的高校,按专业分组进行简短试讲之后,所有应聘者集中在一个大会议室里,接受学校领导的“拷问”。
首先是三分钟自我介绍。听着前边别人的介绍,我就知道大事不妙。别人准备的,即便是一件小事,也会拿出来说,而且说得自信又自傲。我呢,挑挑拣拣说了几条,干巴巴不说,本来还不错的成果因为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自信的语气做修饰,显得既没底气又平淡无奇。
果然,接下来的领导发问环节,头头们的注意力显然集中在那些自我介绍时能夸自己、会夸自己,展露出相当自信与感染力的应聘者身上。真正到底哪个成果更厉害,在那个环节,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很多年过去,仍然记得这件事。我们常说要客观认识自己。这里的“客观”,应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我那时的反应,其实是一种低估——明明已经很努力,却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明明做得还不错,却总是认为做得不够好。因为低估,也就不好意思夸自己,不认为自己值得夸。
作为从小被教育“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孩纸,这种随时随地的反思,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我无法完全接纳自己,眼睛总是盯着自己负面表现去放大,而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
所以,这次分享时,我有意识地列举了一些事例,总结出几个自己的优点来写自曝。一是算做对自己的认可,二是觉得,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对别人也许有启发。事实是,分享之后至少有两位朋友对我说,这些原本在我看来不好意思拿出来自夸的点,给了她们很大的触动,进而引发了我们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也给彼此带来更多的互动。
所以,如果你也是像我一样,不习惯夸自己,不懂得夸自己,不妨也来做做这个练习,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
(2017.02.24 by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