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轻读,没有了熟悉的更新加载页面,取而代之的是有一篇《轻读》下架及停服通告。微信团队认为轻读危害了微信的权益,轻读不得不做出下架的决定。这并不是一个开心的消息,意味着又一个优秀的产品从我手机里消失。
自从博客没落后,微博逐渐论文大V的舞台秀,再加上微信的崛起,许多优秀的写手转投微信公众号。一盛一衰,微信公众号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作者和高质量的讯息,相比博客的个人运作,许多公众号由团队运作,针对性更强,质量也更高。公众号的高质量讯息也成了不少人打开微信的主要动因,至少我就是其中一个,当然这是在遇到微读(轻读之前叫微读)之前。
轻读是无意间从爱范儿的app推荐上看到的,当时还叫微读。下载之后有种惊艳的感觉。它的功能简单,操作简便,真正戳中了用户的痛点,至少解决了我这样用户的一大需求。微读只是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器,不需要登录即可查看订阅微信公众号,而且可以离线信息,看到好的文章可以方便的分享。微读真的是为微信公众号阅读而生,这尼玛才真是为用户着想啊!
很可惜,理想终究抵不过现实,优秀的产品未必能够迎接胜利的掌声,微读就倒在了跑道上,而且是距离欢呼还有很远很远之前。我曾经查看过这个app的下载量,很可惜Google Play的下载量才100次左右,豌豆荚市场的下载量也貌似只是1000量级的,而且这是这款app上线将近200天时的数据。数据远远谈不上亮眼,从商业的角度看只是一款失败的产品,但是从产品角度来说,确确实实是一款优秀的产品,解决了用户的痛点——离线查看公众号和便捷的操作体验。吸引的用户不多,但不少应该是如我这样的忠实用户,几乎每天都要打开这个app的。只可惜,轻读不仅面临着商业上的困境,找不到盈利的点,而且必然会触碰到微信的蛋糕。不得不说,微信厌恶轻读应该远远甚于当年的博客平台厌恶RSS阅读器,轻读的下架也在意料之中,不被下架也可能会面临自我革命的命运。
轻读的下架自然的让我想起了Google Reader服务的关闭。Google关闭了“倍受欢迎”的Reader服务,招来了一片骂声,更主要的是引发了一个讨论——博客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Google Reader已经被关闭将近两年,毋庸置疑博客在这两年逐渐沦为一个小众圈子。早些年没有一个博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玩互联网,现在说自己还在写博客估计要被人当国宝看了。
其实不仅仅是博客,与Google Reader类似的RSS订阅服务似乎再也没能够重现昔日的辉煌。无论是Feedly还是Digg或者是付费的Reader等,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没有出现爆炸式的客户增长。无论多么不舍,Google Reader始终是个小众用户,博客式微之后,相关的订阅工具也随之成为历史。
想起一句话“工具已死,阅读永生”,工具可能受限于自身的局限总有被淘汰的一天,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阅读始终是刚需。只是可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在缅怀博客时代和RSS时代的同时,有个问题始终绕不过去,<b>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工具竟然会沦为历史?</b>我的结论是,<i>博客的式微是个必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能力和兴趣,但是人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博客大火也正是因为当时没有微博、微信、Facebook等等一众社交软件供人表达供人展示,于是在那个社交匮乏的年代,博客作为表达自我的工具火了起来,自然而然依托于博客的订阅工具也流行开来。</i>
我的看法是,阅读始终存在,只是主题阅读并不是一个大众的需求。更多的人只是想表达自我,阅读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对大部分人来说,有社交软件就够了。微信的阅读功能虽然很渣,但是够了,毕竟多数人不是为了阅读才玩微信的。
轻读在下架通知篇最后一句“相离莫言弃,愿相逢还会有时”,愿望很美好,只是理性的看,相逢未必有时,更可能的一个结果是,再相逢只能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叹息,原谅我的悲观。
轻读下架——阅读类产品将何去何从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