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愤怒了吗?
如果有,那就好好回顾一下,为什么愤怒。
愤怒其实是很常见的,可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吧,愤怒过了就过了,周而复始,下次继续愤怒,甚至“变本加厉”,有更多更大的愤怒。所以,我们可以愤怒,但愤怒过后要反思复盘,管理好自己的愤怒情绪。因为愤怒虽然有一些积极正向的方面,但是也有很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愤怒很容易伤害到他们,尤其是孩子。
之前说过愤怒背后有六大理所应当。那么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评判。什么评判?当他人的表现不符合你的信念价值观体系,你就会加以评判,开始贴标签。举个例子:
我家宝贝之前经常拖作业,不到快睡觉了不写,可他们3点多就放学了呀!对于这个画面,我们的大脑会贴什么标签呢?
“拖拉”、“懒”、“不上进”、“不认真”、“没出息”……这些词语会不会浮现在大脑里?如果贴了这些标签,那肯定很糟糕,大概率你会愤怒,甚至歇斯底里地去吼他。是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如此愤怒,有时候憋着也是很不舒服,经常憋不住了就去说他,但也没什么改变,亲子关系紧张起来。其实,这些标签是我们给他贴上去的,他们真的是这样吗?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只是我们脑袋里认为的,可并不一定是事实。而且,人家有很多家长不是这么贴标签的啊,“会放松”、“懂劳逸结合”等标签,也是有人贴的。
那我们为什么贴那样的标签?那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理解加上一些加工形成的标签。思考愤怒,首先找到标签,然后思考标签——愤怒的时候是如何评价对方的呢?
标签是事实吗?显然不是,对于同一个人做的事情,大家对他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会有对立观点。那什么是事实?事实是客观的,不以观察者的不同而改变。比如称重,一块石头100斤,那秤在那里,不管谁秤都是100斤。
这让我联想到金刚智慧里“笔的故事”,人看一支笔是一支笔,狗看一支笔可能是一个磨牙玩具,因为狗的概念里没有笔。所以,我们的认知是我们过往脑子里的概念与经验。100个人可能有100个认知,这是很正常的。可我们往往太局限于我们自己的认知里:比如我认为人都应该勤奋不应该刻意有什么休闲,这是过往看到我父母他们吃苦奋斗然后盖了平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得出的经验。这经验是事实吗?显然不是,劳逸结合可能会更好呀!
所以,我们要接纳认知差异,标签差异,这是处理愤怒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何要处理愤怒,因为我觉得愤怒挺害人害己的。)所以,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
在这个事件中,你的标签是什么?对方的标签是什么?你们的标签是不同的,应该如何处理呢?(请看下回更文。)
读丛非从老师的《理解愤怒》,特别感谢作者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