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狄佩丽
(一位爱读书爱思考爱猫的女士)
自己不断在心理知识海洋中摸爬滚打,浸润在各个流派中感受它的神奇奥秘,与人侃侃而谈的交流中,也能引经据典获得他人的敬重与佩服,工作中的自己也能得心应手,时间在充实而丰富的经历中流淌着,除了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有些摩擦外,觉得生活一切安好!
突然有一天脑海中蹦出问题: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人的本性,当他达到一定生活层次时,总会出现不满状态,期望更精彩的未来让生命绽放。相对比现实,太多困惑、太多人生欲望,太多理不清剪不断的问题,你想要找到答案,找到秘方,让自己的生活富足平安。
你去哪里寻求答案?
找网络,找书本,找朋友,找老师,找行业精英,找心理咨询师……
虽然自己是心理咨询师,真去找同行预约咨询,固有的思维是根本不存在的。人是很奇怪的动物,经常提醒学生有问题到政教处隔壁的隔壁做心理咨询,但是真正在自己身上有问题时却想不到这条途径。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当然我遇到的导师——蒋老师的道行远远超越我们,俗称高人中的真人。
人生有许多不可预设性,让自己的生活有趣好玩,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个理念指导着行动,获得的就是人生感悟,挑战不可能,很多的人设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障碍。
我在填写咨询个人资料时,蒋老师随意问我,要瓷杯还是一次性杯子?我随口要一次性杯子。就这简单的问答,蒋老师从“本质论“角度揭示出我的思维模式,生活中我并没有自己核心笃定的价值观,往往从表象感性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事实上瓷杯比一次性杯要干净。瓷杯代表的深度思考模式,质朴中更透着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镇定和稳重。
一个浅层问题渗透着深层思维问题的交流,就此拉开。
今天咨询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我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什么?
我渴望突破现状,需要寻找一位导师帮助我走出去。那个人最好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睿智的思考视角。在我决定体验心理咨询时,脑子第一个出现就是蒋老师,男士,台州学院兼职教授,岁月感悟更深刻,只是碰面两次,我相信第六直觉的指引。
提问很重要,思考模式更重要。
蒋老师聊起自己特殊经历,他是没有读过大学的台州学院兼职教授,2001年一年多的时间里,直接在北大读研究生,他永远是那个发言积极的活跃分子,5秒内没有人回答,必定是他在大家的期待中表言,有趣、有料、有逻辑,与众不同获得满堂喝彩。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导师讲《管理中的零缺陷》,蒋老师的一个问题把导师问无语:您管理中的零缺陷理论有缺陷吗?接着他分析了对这个问题理解,用数学中无穷小打比方来解释,浅显易懂。
可是这个故事跟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思维层级的问题,放在浅层次思考它是个的问题,当你用更深层次的思维视角去看待时,它根本就不是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我们人为复杂化的结果,想多啦。农村很多妇女过了50岁,天生就是做心理咨询师的料,心理学的观点在他们的口中会用更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下次有问题的时候,找他们去聊一聊,都不是问题,会让你的视野更开阔。
关键:你现在的问题在于你思维模式局限于当下产生的。
问题二:感悟越多懂你的人越少,人生会越走越孤独,选择孤独还是选择合群?
蒋老师让我解读对于雅俗共赏的理解。同一件艺术品,文人雅客会用专业的术语解读它的精妙之处,普通人也能欣赏其中的美妙。由艺术品到人,人是否也能做到雅俗共赏呢?既能与文人墨客相谈甚欢,也能跟路边的陌生老人欢愉度过个把小时。放下架子,我们本是普通人,都流淌着农民质朴的血液,谁都不高贵,谁也都不低贱。
当你能对人学会先欣赏,后批评;
当你能对学术学会先批评,后欣赏。
思维模式的跃层将在你的生命中出现。
这不就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核心观点:不评判,平和的看待世界、个人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蒋老师用雅俗共赏的表达呈现出来,智慧的导师是在与你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案例导向,引发思考,寻找答案,高屋建瓴将核心的思考模式在交流过程建构起来。
谈话看似不经意,聚焦式的问题解决让我豁然开朗。
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一对一体验一把。
当你用接纳的思维去看待周围各类人群,你会在他们身上看到优秀的品质,包括卖菜大妈、环卫工人、小卖部老板、职场蓝领白领、青年创业者……你能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你说你还会孤独吗?
况且人生终会是孤独的,任何人也避免不了。
来到世界不去体验不同的感受不是亏了吗?
人生不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