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高死前的那几天,他大概已经无法想象那些诗和远方了。他是那么浪漫的一个人,在27岁才又重新开始自己的艺术之路,确实是勇气可嘉。他肯定无法想象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竟然成为普罗大众甚至是名人争相追捧的对象。他的贫困是无法想象的。27岁到37岁,那个时代的一般人早已经完成结婚生子以及拥有一份职业的时候,他却一贫如洗。
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的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年呢? 除了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我想,更多的是有了弟弟金钱上的赞助与精神上的支持作为后盾吧?!
19世纪末的人们对绘画的欣赏仍然停留在写实的基础上。主流媒体沙龙更加把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戏称为「印象派」。 梵高是「印象派」的追随者,更加是把它发扬光大的人物之一。看过他作品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其中向日葵更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喜欢向日葵,从小就对它就有特别的感觉。除了因为它向阳的属性,更折服于它鲜艳的花色。据说,作画前期的梵高还在与弟弟的通信中说“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是的,梵高就如向日葵一般使劲全身力气追寻自己梦。可在梵高后期的作品中,他的向日葵即便千姿百态,却无法找出一朵充满朝气的花骨。它们花色暗淡无光,花蕊干枯,每一朵的颓色竟不相同。可以想象当时的他有多么的绝望。
他的画作不仅是实物,还加入了作者主观思维。是作者的心情与境遇的写照。是梵高的那些诗和远方~
在知道梵高以前,我便钟情于向日葵。理由幼稚又无力。比放说,喜欢黄色;又或者又以葵花籽健康有益而爱屋及乌为说辞。如此种种,不着边际。后来却发现自己真的渐渐对这种植物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觉。是的,是因为梵高。
有很多无知的人以为梵高的画风幼稚,似乎农妇亦能轻松驾驭(我对农村妇女没有歧视,在此只是以世俗眼光来做比喻)。我只能感叹,无知真可怕。是的,临摹他的画作门槛很低,但是他的画作是用来欣赏的。如果需要提高自己的绘画基础水平应该找更写实的画家作品去练习。我这样说并不等同于承认某些人对梵高技术的怀疑。当然对喜欢临摹他作品的绘画爱好者也没有异议。毕竟,他的作品确实画起来很有疗愈身心的效果。
世人对梵高有太多误解。以为他的成功乃侥幸,抑或又以为梵高终其一生劳苦无功。只有他自己明了当中的快乐与心酸。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