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年磨刀
有个心理学上的误区,让人前仆后继,坑害了许多人。
知识付费时代,有人靠贩卖知识赚钱了,于是一伙人冲进去想要分一杯羹。
社群经济热火朝天,于是大家一股脑儿又杀进去。
既然他成功了,那我也行。既然他做到了,那我也可以。
因为我看到了他在竞争中存活下来了,那我也一定能。
是的,以上描述的就是一种现象。存活下来的,成功的,功成名就的人物,金光闪闪,引领我们热血沸腾。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现象。
佐证这种心理学现象,最著名的就是“飞机防护”这个案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机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机率就微乎其微。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有两个启示:一是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所以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二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些飞行员大多是机翼中弹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
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呢?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俗语“死人不会说话”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偏差的重要成因。当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于“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
还有常言说的“老婆都是别人的好”,媒体调查的“喝葡萄酒的人长寿”,等等。
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这种让我们顶礼膜拜的现象,别看闹的欢,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陷入误区,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对于如何消除生存者偏差的误区,没有好的办法,但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应该有些好处:(1)我们改变不了生存者偏差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可以努力不盲从所谓的权威;(2)在投资领域,对于基金、私募以及个人投资者的能力评价,要看长期的、最好是跨越多个经济周期的业绩记录;(3)为了使样本更反映事实,我们更应该搜集介绍投资失败的案例和总结,不但要向成功的人学习如何成功,更要从失败的人那里总结为什么失败。
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