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想系统性地说说霍光,说说霍家,五十年兴衰,五十年沉浮。
浮尘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浪花一点,然而在战争频繁的汉代,人生五十年已经是烟花零乱了。
说霍光,我先欲从霍去病说起。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五万骑兵出陇西,击匈奴。经过河东,那河东郡守却乘此机会导演了一场父子相认的好戏。
原来这霍去病的亲生父亲是河东平阳人,名叫霍中孺,当年曾因县吏之身份在平阳公主府中供事,大概也是个生性风流的主儿,竟然跟平阳公子府中的一个卫氏女侍私通,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霍去病。你风流也罢,可你生了儿子也应该负责任吧,但这位爷们却是从此一走了事,音讯全无。而且回家娶妻生子了。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霍中孺已经忘记了当年他的风流事了,但突然间有人告诉他,他有一个儿子,而且还是一位将军,他一时目瞪口呆了,他不知道是惊还是喜。是惭愧还是自豪。
霍中孺被带来了,此时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英俊威武,气度非凡的翩翩公子,领兵十万的将军。他赶紧跪下来,拜见将军。霍去病也赶快迎拜父亲,他跪倒在地,低声对父亲说:"我实在不知道你是我的父亲啊!"中孺扶抱着儿子说:"我能得到你这样的儿子也算是上天有力扶助我了。"
霍去病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虽然眼前这个男人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但他还是原谅了他,而且为他买了大量的田产,奴婢,然后挥手告别,带着他的十万骑马浩浩荡荡,潇潇洒洒地北去。
此番霍去病北击匈奴,杀王斩侯,立功非小,满载而归。回归途中再拜父亲,最重要的是带走了他的异母弟弟霍光,那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郎。
霍光随着兄长霍去病来到了长安,当时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红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这样一位大红人的关照下,霍光也一步步地踏上了长安官场,当然比起他哥哥来却是差远了。
霍去病是个为国而生,为国而死的英雄,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他留下了轰轰烈烈的战功和匈奴未灭何为家室的豪言壮语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把无穷的遗憾留给了他的父亲,他的兄弟,还有他的皇上,他的战友。
霍去病死了,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在登泰山途中死了,他的封国除了,他像风一样,来了又去了。
霍光却在哥哥的荣耀中一步步地走近皇上,走进权力的中心。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侍郎(皇帝的贴身侍卫),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霍光虽然没有战功,但他的小心谨慎,忠心耿耿赢得了汉武帝的信存。
而霍光的人生机会却是在汉武帝的末年,因为太子刘据被江充所陷害,被逼自杀,而燕王旦和广陵王刘胥都有过错,不合皇意,刘彻决定立六皇子刘弗陵为太子,以大臣辅之。于是他叫黄门画师画了一张周公负成王的画交给霍光,同时又把弗陵的母亲逼死,然后撒手而去。
汉武帝临终立下遗诏,封光为司马大将军,金日?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衔吏大夫,四位大臣公辅幼主。
小皇子刘弗陵在霍光和上官桀等四位大臣的辅助下,顺利地登上了皇位。但是由于皇帝太小,对皇权虎视眈眈者有之,所以皇权存在着危机。在辅政过程中,金日?因为身体原因基本弃权,而桑弘羊则因为与霍光政见冲突而靠边站,所以实际参加辅政的是霍光和上官桀。
若论资排辈,上官桀占有优势,但霍光有尚方宝剑,这就是那张周公负成王的黄门图。所以霍光成了实际权力的拥有者。为了达到平衡上官桀与霍光结为儿女亲家,霍光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两个政治家庭的联姻使他们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当然政治婚姻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政治联盟,也有儿女情长,也有天伦之乐,更有传种接代的,繁荣家庭的重任。不久上官家有了第三代,霍家也有了外孙女。似乎这种亲密感更浓了。但是随着这个女孩的成长,两个家庭的蜜月期就结束了,而且渐渐变成了剑拔弩张。
这是因为又一桩政治婚姻的酝酿。上官桀看准了一个天大的机会:皇帝尚未婚配!而自己的孙女正好适合配皇上。在上官家看来这件事十分容易,只要霍光同意马上就成。
天大的好事啊,霍光同时也成了皇亲了啊,霍光会不同意吗?出乎意料,霍光还真不同意!理由是上官女太小。
但是,上官家族不能放弃这个好机会,霍光不同意就绕过他,直接去找皇家人,刘弗陵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这长公子此时正担任皇帝身边的总管呢,通过她没有不成的。汉朝公主,没有压束,生活放纵,这长公主外边有私情,就是养情人,她也正好想利用机会巴结权势为小情人谋个官职,在利益面前,一切好说,就这样上官女顺利嫁给了皇帝刘弗陵,而且很快地登上了皇后的座位。
与此同时,长公主也希望得到回报,但是为外姓人谋爵一事又被霍光回绝。
霍光连用两个否决权,其中的私心杂念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两个是什么事啊,这就是投机钻营,以权谋私,在公理上上得了台面。但是霍光也因此把自己放到了风口浪尖,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他现在是得罪了上官家族和皇族两大权力集团。日子肯定难过了。
上官家族和霍光家族的权力平衡随着上官女被扶上皇后位而打破,于是皇权出现了危机,燕王旦勾结霍光的政敌桑弘羊也向霍光发动了攻击。他们上书皇帝,霍光行帝君之礼,意在谋权篡位。皇帝最忌恨的是谋反,一旦谋反之名座实,那么就会死得难看。
刘弗陵看到了奏书,却一言不发,上奏者也只好悻悻而退。
霍光也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早朝,他不面见皇帝,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画室,等待结果。十五岁的刘弗陵驾临朝堂,环视群臣,他在寻找霍光,但霍光的位置上无人。他心中一惊赶紧问道:"大将军呢,大将军安在?"上官桀答道:"因为燕王旦上告大将军谋反罪,不敢见皇上。"
"马上传诏,让他来见朕!"
不一会霍光进入朝堂,免冠顿首跪拜皇上。
刘弗陵,气色沉定,毅然决然地说:"将军戴上冠帽,我知道上告书是假的,我相信你,你若要谋反单凭自己的力量就够了,也不会让燕王知道。"
霍光听完皇帝的话,一种知遇感由然而生,他比平时多看了一眼这位少年天子,心中激荡着感激和欣慰,大汉中兴后继有人了,他热泪盈眶。
霍光在汉昭帝的保护着躲过了一场劫难,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结束,特别是上官家族不顾亲戚的情份,要置霍光于死地,这使霍光始料未及。其后,上官桀集团的人多次在皇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直到皇帝忍无可忍,怒斥道:"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特别安排的辅助我的大臣,以后再有人诽谤他斩!"从此再也没人敢在皇帝面前挑拨是非了。
但是,风欲静而树不止。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大有破堤之势。
所有反对霍光的势力汇聚在一起,向霍光涌来。
上官家族,长公主的势力,燕王旦,桑弘羊。这股势力冲击着霍光,同时也冲击着刘弗陵的皇权。
此时此刻,刘弗陵与霍光是利益共同体,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敌。
在皇帝的支持下,霍光的反击开始了,结果是,上官家族全军覆灭,桑弘羊死,燕王旦和长公主自杀。霍光完全胜出。
这是一场漂亮的权力保卫战,刘弗陵与霍光同时取得了完胜。这场斗争,扫清了影响朝廷安全的一切障碍,从此进入了明君贤臣合作开创中兴大业的大好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过渡期。是拨乱反正的时期。
刚刚过去的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北击匈奴,南掠吴越,开疆拓土,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代英明的帝王。
如今,斯人已去,江山依旧。
但是,刘弗陵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太多的骄傲。辉煌过后是一地鸡毛,伟人身后是填不完的窟窿。而且在伟人的阴影里你永远是矮人。
刘弗陵8岁登基,21岁驾崩,只有短暂的十三年的宝贵时光,后汉武时代的刘弗陵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护先帝的名声和威望中,同时他必须要改革父皇留下的弊政,最主要的是废除了盐铁国家专营权,恢复正常的商业流通,修改刑律,清除酷吏的影响,改革赋税,废除苛捐杂税,轻徭薄役,改善民生,恢复国力。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皇权,推动了社会的继续发展。刘弗陵的十三年是汉室中兴的过度期。正是这段时期的平稳过渡,才有了宣,元两帝的汉庭中兴。
那么霍光在昭帝时期担当了什么角色呢?我注意到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云中歌》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汉宣帝时期的事移栽到汉昭帝时代,从而坐实了霍光贪婪权力,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阴险权臣的形象。而事实上,这还真不是历史,或者说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霍光的形象在班固的《汉书》中非常鲜明,我不仿摘引一段如下: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
过,甚见亲信。
霍光不是那种奸诈权相的形象。奉侍先帝二十余年,见证了皇权的威严,也接受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所以他不可能在昭帝时代马上就显露出他贪权,玩权的本领。
所以根据《汉书》和《资治通鉴》,我们完全可以正面评价汉昭帝时代的霍光,他忠诚于君权,他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努力地想扮演周公这个角色。
但是,如果依此去评价霍光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忠义之士,那么是不真实的,是美化了霍光。
霍光无法避免人性的弱点。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霍光渐渐成为一代权臣,凌驾于皇权之上,为霍家谋取最大利益,也为霍家最后的覆灭埋藏了祸根。
但是这是在汉昭帝以后的时期内。
公元前74年,汉昭帝突然驾崩,而且无嗣,此时,作为最大权力拥有者的霍光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大事上确实动用了权力和手段,但这是天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放弃的利用权力保全自己的机会,霍光很好地利用了这次机会。
放弃广陵王刘胥而选择昌邑王刘贺,那是霍光的私心。而且这是动用了权力的。若论资排辈,或按照正常继承,刘胥是最佳人选,更主要的是众臣心思所向,刘胥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这与霍光权利欲望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刘胥是汉武帝之子,资格老,社会关系复杂,而且如继位与皇太后的关系很尴尬,不好相处。让刘胥当皇帝,霍光将无法取得权力的优势,所以霍光放弃刘胥。
而选择昌邑王刘贺,是因为霍光看准了刘贺的弱势地位,选择刘贺他霍光可以继续辅政,保持霍家的权倾朝野的地位,保护霍家的既得利益不会失去。但这是个机会,是天授权力,人性的本能无法拒绝。
但是,事与愿违,霍光发现他之选昌邑王为皇帝是一种失策。
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昌邑王刘贺这个人的性情,这个从小就生活于王侯家庭的诸侯王,是一个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他不学无术,没有帝君的资质,而且更多的是荒唐,他不能按常规来办事,而是为所欲为,滥用权力,不守礼仪,霍光看在眼里是一百个不满意。
刘贺打了霍光的耳光,让他自食其果,后悔莫及。接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废帝重立。
而这件事并不十分轻松,不是霍光权力不够,而是理由不足。臣废君这是违背伦理的,是不得人心的。
霍光在废帝这件事上,动用了权力和手段,这种权力和手段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臣子所拥有的权力,是凌驾皇权的尝试。而且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压迫群臣站在他的一边,这是一种淫威。
立废昌邑王的过程是霍光进一步专权的过程,从此开始,霍光已经是汉庭的实际操控人。
这时向皇位走来的是刘病已,刘病已没有刘贺那样的骄奢,他在来长安之前几乎是一介布衣。一个聪明,慊虚,低调的年轻人合乎了霍光的标准,刘病已是皇帝,但却是霍家的朝廷。刘病已小心慎微,战战兢兢地在霍光的权威下做了8年儿皇帝。
扶持刘病已做皇帝,霍光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刘病已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封赏,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当然是受益最大的人。
他的食户一下子增加了万七千户,加上原有三千户,共二万户,黄金(估计是黄铜,古时所谓黄金万两皆是指铜而非真金)七千两,钱六千万,杂缯三万匹,奴婢百七十,马二千匹,甲第一区。
霍家成了名正言顺的豪门贵族。
刘病已是聪明人,他知道怎样用金钱和权利去讨好霍光,为了坐稳皇位他什么都可以给他,让他欢喜,让他满足。
霍光在汉宣帝一朝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是真正的刘家天下霍家臣。朝中大小事务都要先向霍光报告,然后再上奏,霍光的儿子霍禹和霍光哥哥的孙子霍云都被任命为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被任命为奉车都尉,霍光的兄弟,女婚,外孙都参加朝会,就任各种重要职位。霍氏一家的亲戚骨肉结为一体,在朝廷内盘根错节。霍光在昌邑王被废后,权势益重,连皇帝对霍光也是谦虚恭敬,礼遇甚至有些过分,群臣们更是只有唯唯诺诺了。
刘病已的最初的皇后是他的患难知己,他对她一往情深,然而却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突然去世。后来,霍家就乘机把女儿霍成君进了皇宫,做了皇后。
当时民间有传许平君被霍光夫人派人谋害而死,尽管《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但我却不以为然,因为这没有事实依据,只是民间的猜测和传说,而产生这种谣传的原因就是霍家人太贪权势,霍成君在这样的烈火喷油中入主后宫,难免猜疑。
霍家人在权利面前贪得无厌,而且处事高调,性格张扬,汉宣帝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只是慑于霍光之威而不敢言而已。
霍光是幸运的,他生得风光,死得哀荣,公元前68年,霍光寿终正寝,皇太后与皇帝亲自为其守灵,得于厚葬。
但是霍光家族却在不久全族覆灭,难逃厄运,这是霍光生前专权所种下的祸根。
即便如此,霍光的功绩没有被抹煞,麒麟榜首大司马霍光仍位居第一。功过分明,这大概也能让霍光的灵魂得到慰藉吧。
从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68年,半个世纪的时光,却记录了霍光家族的兴衰荣败,富贵不过三代得到了验证。
历史是怎样评价霍光的呢,可谓毁誉参半,或者是赞在先而叹在后。
班固的《汉书》里是这样评介的:霍光以结发內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放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如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不留情:
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鮮不及矣。光久专大权柄,不知避去,多置私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況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对于霍光死后才三年,霍家便被灭族,司马光是十分痛心的,这是汉宣帝一生的最大的败笔,也暴露了刘病已表面仁慈,实际上却心狠手辣的两面人性。
在霍光病重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內,刘病已表演得相当充分,对霍家是又是封赏又是安抚,亲自发诏,给霍家吃定心丸,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是一种手段而巳,刘病已痛恨霍家之心早已萌生,毁掉霍家的念头久积,只是等待时机。
安理,刘病已如果念及霍光对汉廷的忠诚和功德,也应该听取大臣的意见,及早动手,不至于把霍姓走上被逼谋反的不归路。刘病已是欲擒故纵,快刀斩乱麻,斩草除根,不留余地。
这里体现了刘病已之厚黑人性,少恩伪善的真实一面。在皇权之下,任何人都是奴才,只是皇家利用的工具。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有新贵笑,必有旧鬼哭这是历史的定律,霍光虽幸得全身而退,然霍家却劫数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