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小暑,天气闷而阴沉。中午等女儿睡着了,决定看剧来打发这个百无聊赖的下午。窗外是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阴沉天气,那么就看一部同样低气压、沉甸甸的剧吧。
《梅尔罗斯》就是这样一部100%符合要求的剧,仅从剧情简介即可了解到这部豆瓣评分9.1的今年最火英剧,自带英伦阴郁气质,贴满了嗑药、毒瘾、酗酒、家暴、自虐等负能量标签。叔硬着头皮看完整部剧,额上紧皱的眉头久久没有舒展,因为观影感受实在算不上太好。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此剧的精彩绝伦。
此剧的精彩之处有三。一是原著。该剧故事改编自英国作家爱德华·圣·奥宾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帕特里克·梅尔罗斯》五部曲,这套小说曾入选BBC所评的英国百大小说排行榜。五部曲分别名为《Never Mind》《Bad News》《Some Hope》《Mother's Milk》《At Last》,一部拍一集,每一部都堪称一部迷你电影,完全不同于国产电视剧动辄40、50集的拖沓剧情设置。据网友介绍,原著是“阴郁的一塌糊涂,悲惨的一塌糊涂,绝望的一塌糊涂”,想必如果按照原著拍,必定会拍成一部从头惨到尾的高纯度致郁片。但剧本改编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比原著更光明、更丰富,至少让我们看起来不那么难熬。
二是演员。此剧男一号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扮演者,是腐国头号性感男演员——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的精湛演技早在《霍金的故事》《神探夏洛特》等精彩剧集中得到公认。
除了卷福,男二号是雨果维文,他出演卷福的父亲,乃是本剧中最狠的角色,是令人心惊胆战的魔王,是帕特里克的梦魇。雨果维文的代表作有《指环王》、《黑客帝国》、《V字仇杀队》等,无一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卷福曾说过,他这辈子最想演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哈姆雷特,一个是梅尔罗斯。于是,他在这部剧中奉献了自己迄今为止最棒的演技。仅在第一集中,卷福就为我们呈现了吸毒的N种症状,让我甚至开始怀疑这难道是他的“本色演出”?
嗑药被卡住喉咙,却还和人说话时是这样:
一杯水将药顺下去后,状态立变:
餐聚时,由于毒品导致的精神不振:
甚至走着走着直接瘫倒在窗台边:
这样堪称教科书式的表演在剧中还有很多,也难怪媒体商量好似的众口一词:这是卷福迄今最好的一次表演。
三是剧情。这部剧讲述的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帕特里克·梅尔罗斯因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而陷入荒诞不经的混乱生活,又在人生低谷痛苦挣扎,竭力自我救赎的故事。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父母。帕特里克虽然是一个实打实的“富二代”,但他却有一个性格乖戾、神经质、并且有强烈暴力倾向的父亲,大卫·梅尔罗斯。大卫就像一头随时准备发怒的狮子,每天站在二楼窗前,审视着这个院落、他的领地,享受着每个人对他的恐惧。
号称培养男子汉精神的大卫,将自己的残酷,标榜为父亲对儿子的爱。从帕特里克八岁开始,他就开始对他进行性侵,并在性侵之后恐吓他:“如果你敢把这件事告诉你妈妈或者别人,我就把你撕成两半。”
同时,帕特里克的母亲埃莉诺对一切不敢怒不敢言,丈夫让她趴下吃地上的无花果,她就真的俯下身,把那些烂掉的无花果吃得一个不剩。面对丈夫对帕特里克的伤害,她的熟视无睹等同于纵容。遍体鳞伤的帕特里克只能躲在桥洞里独自流泪。
多年后,帕特里克终于下定决心告诉母亲:
“爸爸一直在强奸我。”
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我也是。”
成年后帕特里克迷于酒精、滥用药物。他性格复杂,一边极度依赖毒品,一边又想戒毒重新开始;一边荒淫无度,一边又情有独钟;一边玩世不恭,一边又有自杀倾向。可以看到,帕特里克身上蔓延着梅尔罗斯家族怪诞、神经质的“病毒基因”。
某一天,他接到了父亲大卫去世的消息,面对这个一般意义上的“噩耗”,他不耐烦地听完对方的哀悼,理了理因注射海洛因而染血的袖子,靠在墙上,笑容一点点从脸上绽放开来,“这个老混蛋终于死了”。
出于对父亲的恨,帕特里克前去认领尸体,看到这个带给他童年无数折磨和所有黑暗的人,冷冷清清地躺在棺材里,帕特里克只撂下了一句“Bad Luck”。
后来他领到了父亲的骨灰盒。他像对待这个世界上最肮脏、他最仇恨的东西那样,在房间里把它像皮球一样摔来摔去。
父亲的去世也许将童年阴影拨开了一条可以照进阳光的缝隙。在此后的8年里,帕特里克尝试戒毒,学习法律,希望迈出新生活。他鼓起勇气跟好友袒露心扉,说出了压抑多年的秘密。帕特里克如是说“如果我要投入到这个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去生活而不是去生存,那我就必须把这些话说出来”。
至少看起来放下过往的帕特里克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他娶妻生子,戒掉毒瘾。但父母对他的伤害并没有停止,当然,我是指他的母亲,埃莉诺。
埃莉诺打算将所有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的想法彻底激怒了帕特里克,而这也唤醒了他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所有的记忆。一次次敷衍式的承诺,宁愿在外以慈善人士的身份帮助不幸的儿童,都不肯花费半点心思陪自己儿子。
终于,年迈的母亲也过世了,葬礼上众人纷纷赞美其热心助人、天真纯真,帕特里克却不再回避过往,他勇敢地吼出了自己的失望和愤怒。画面闪回到过去。在父亲的怒吼恐吓中,那个躲在卫生间的男孩战战兢兢走出来,抬起头,坚定地对父亲说,“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人。”
这应该是幻想吧。但我们知道,帕特里克走出来了,身体深处的那个小男孩终于站起来了。
剧情结束,在压抑、矛盾、虐心的整个故事里,所幸还埋藏着希望,还有对生活的向往,这个结局至少还不算太糟。
看完5集剧,有个词语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是“原生家庭”。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极深的。人的一生中,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那么,在原生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有意无意施加的影响,往往会改变人的一生。
记得武志红老师在参加《奇葩大会》时,分享了一个名为《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的演讲。武老师讲了四个“关键词”,听话、伤害、溺爱和活力,对应的是四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关于听话,一位母亲不同意女儿跟男朋友结婚,在剥去所谓的“他配不上我女儿”的表象后,母亲歇斯底里的大喊“她谈男朋友为什么不告诉我,她之前什么都听我的”,她在乎的是女儿听不听话,而不是她幸福不幸福。
关于伤害,一个女孩养了一只猫,回到家后却发现猫被妈妈卖掉了。而在“听话”教育之下,女孩很可能认为母亲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从而引发更大的甚至残酷的,对动物或他人的伤害。
关于溺爱,这实际上是中国式的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恋,在孩子出问题时发明的一个自欺欺人的说词,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爱的太多,而是爱的太少,甚至是不会爱孩子。
关于活力,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被看见的时候,它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创造力、爱;当没有被看见的时候,它会变成黑色的,比如恨、愤怒、攻击。
作为80后或70后的一代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毕竟,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可以用残酷来形容,两代人的相遇,本身就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这种伤害有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代沟,有的则是赤裸裸的伤害。
马东最后问了一个我认为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一谈起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好像我们长大后所有不顺心、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都跟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到底有这么严重吗?”
武志红老师回答,第一,这个事确实很严重,第二,我们是在找原因,而不是怪罪家庭,第三,我们可以改变。
是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完全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回首再看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推责,不是为了批判,而是要找到那些负面情绪的出口,找到生活这团乱麻的线头,这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面对生活,才能像帕特里克那样,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好好地生活。
而回过头来审视当下,当我们因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大,而对调皮的孩子大发雷霆;当我们因鸡毛蒜皮、一言不合,而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骂;当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努力和笑容;当我们借着爱的名义,希望孩子活成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是否将当年原生家庭对我们所施加的种种,又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下一代身上。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想从现在开始改变,还不晚。
下午4:30,这个时间,女儿该醒了。我想去亲她一下,在以后每天她醒来的时候都亲一下,在以后每天面对她时,都有更多的陪伴,更多的耐性,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关心。
毕竟,人生苦短,愿她拥有一个被爱照亮的生命。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闷骚叔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