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作于北宋元祐五年,当时苏轼与刘景文同在杭州为官。苏轼对刘景文赞赏有加,称他为“慷慨奇士”,他们志趣相投,经常作诗互答,这首诗正是苏轼赠予刘景文的。我们初读这首诗时,会发现诗中的枯荷、残菊、黄橙、绿橘都是深秋初冬之景。诗人首先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残秋之图:“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田田莲叶如今已是枯败残落,再也撑不起擎雨绿伞;独立疏篱的菊花此时亦枝无全叶,但那挺拔的枝干依旧迎霜傲雪。擎雨无盖表明荷叶净尽,菊花凋零更显寒枝傲霜。诗人寥寥数语,就将万物枯荣、时序更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就有了后文,诗人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这“橙黄橘绿”的丰收时节。
从屈原的《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到张九龄的《感遇》“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进一步佐证了苏轼对这生机勃勃的初冬骄子——橙和橘的赞美。在文人眼里,橘是“独立不迁”“秉德无私”等高贵品质的象征。苏轼正是借《橘颂》之意来赞美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如此看来,这首诗并非单单写景,而是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
苏轼为何要送给刘景文这样一首诗?
我们先来看看刘景文是何许人。他是北宋名将刘平之子,才华横溢,很有抱负,可谓是将门虎子。可惜因为父亲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被俘,所以一直没有被重用。刘景文大半生穷困潦倒,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仕途更是不顺,如此种种,涌上心头,不免落寞、哀叹。苏轼作此诗送给刘景文,是想告诉好友:人生至秋,也是结硕果的收获之期,前路大有可为,切不可意志消沉,只看到“荷枯”“菊残”的一面,应看到“橙黄橘绿”所昭示的希望,振作前行。
苏轼写这首诗不仅是为了鼓励好友,细细读来,诗中也包含了对他自己的勉励。苏轼一生几经波折,被朝廷一贬再贬,如若没有这份达观,恐怕早已郁郁而终了。被贬黄州时,生计难以维系,需要田间劳作养活自己,他却欣然自号“东坡居士”;贬到惠州时,他乐在其中,唱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晚年被贬儋州,亲友们担心他难以生还,他却赞叹起儋州的迷人景色,“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就是苏轼,他总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他有一颗旷达乐观的心,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这首诗,也不妨视为苏轼暮年人生态度的缩影。
我们学诗,不仅要多读,多背,更重要的是要多去感受诗文背后那一颗诗心,同时由诗联系生活,寻找指引人生的精神力量。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我从诗词中看到了光明,得到了力量。”我想,这也许就是学诗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