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互联网+”支教团十五天的支教生涯转眼就结束了,所思所想,萦绕于眼前,挥之不散,这种人生经历与体验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实属难得,当我踏进龙胜族自治县平等镇城田村的学校,村庄,看到学生们的喜悦的脸庞,看到他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的好奇与一丝丝恐惧,我肩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深感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无私奉献社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闯过了四道不同的关卡,说来也是很有趣,很值得怀念的。
一是饮食关,我是北方人,到南方吃饭饮食已经有些不习惯,在这个村镇中,更是难得吃对口味,酸和辣成为了我们吃饭的主题,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酸笋成为了我们的主要配菜,我逐渐适应了吃酸吃辣的环境,真正的和学生们吃在一起,吃饭时大家讲讲话,亲近的很
二是住宿关,支教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宿舍比较窄小,而我有身材庞大,同时宿舍在一楼,晚上地面返潮,而非常潮湿,难以入睡,我们挤在很小的宿舍里,但是并没有不满足,不知足,而是深感地方的同学学习艰难,既然老师,学生们都能适应,我们也能适应,几天以后就很习惯这样的住宿条件了,我们用凉席处理了潮湿的问题,也通过夜谈的形式相互促进入眠,解决了住宿上的问题与困难。
三是通讯关,这次支教地区较为偏远,适应了现代信息生活的我们,习惯了手机,平板,电脑等通信工具,我们带来的电脑除了用来放映讲课的PPT之外,没有网络接入学校,手机信号也时好时坏,常常是白天发送的消息咨询,晚上才可以收到,当时觉得很不方便,无论和家里沟通还是同学间联系,都有很大不便,可是我们不怕这样的困难,干脆不用手机,不用电脑,和在支教团成员相互交流,和学生们的活动中打发空闲时间,抛弃了现代的担子,回到了淳朴的情谊与面对面的交流之中,难得又坦诚的交流。
四是交流关,由于学习层次,语言习惯的不同,刚开始我们和当地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有些困难,对不同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支教的地方是桂柳话盛行的地区,当地话中常常称“去”为“克”,我因为不了解这些引发了很多笑话和误解,在语言使用习惯中,当地人将去桂林市称为上去,村里的孩子又一次问我,你们什么时候上去,我觉得很难理解,后来发现真相后,哭笑不得,又觉得非常富有特色,后来,我们主动学习地方的简单用语,大大增强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与交流。
交通的崎岖坎坷无法阻拦爱心的传递,通信的不便影响不了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当互联网光纤一条条接入山村,宽敞的校舍取代阴暗的楼屋,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很美,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