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东西都是相反的:
古人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古人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古人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古人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古人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古人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古人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你能说哪句话说的不对吗?
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些话都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意义,也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指导方针。
但是,你不觉得矛盾吗?
这些完全相反意思的句子,完全将人们指引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事准则,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这个话题,其实科学家早就探讨过。因为在人类迷信于宗教的年代,宗教与科学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你怎么证明科学的解释就是有道理的,宗教的解释就是迷信呢?你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客观的,而不是每个人主观创造的,只是通过每个人不同的翻译编码而形成的交流呢?
所以,1963年,奥地利的卡尔波普爵士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并被世人所接受:
“
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
翻译成人话就是:所有的理论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它永远有不适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