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伙人挤到W先生的车里去四道。
都是孩爸孩妈,三说两说,就说起了送孩子练琴时的旧事。
S先生送儿子学钢琴时,决定自己也跟着学。S先生的心理是,反正家长也陪着,孩子能听明白的,大人一定也能听明白,回家找点时间练练,这不也多一个业余爱好么。S先生美术专业出身,对艺术领域的学习都很感兴趣。
结果呢?一车人追着问。
S先生无奈地笑了笑。结果就是:第一堂内容特简单,听得明明白白。回家后,孩子练得有模有样,大人当时没抽出练习的时间,想着反正内容特别少,下次课一起补上。但等下周上课时,S先生惊讶地发现,上一次课的内容已经有些记不住了,这第二堂课听得就有点糊涂。
后来呢?大家窃笑着追问。
后来就是现在!S先生大声说。
我们是同事,都知道S先生不会弹钢琴。
H女士说起了她们部门的S女士送子学琴的故事。S女士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朋友圈晒的图片活色生香,差不多可以做家庭主妇多面手的励志典型。“跟孩子一起学,学会了,有空时,倒一杯红酒,弹一首绿岛小夜曲,那是多么令人期待的美好生活啊!”S女士对H女士说。说得H女士也神往不已,只恨自家娃儿年纪才一岁有余,不能立刻实现陪娃做同学的愿望。
后来呢?听众们不怀善意地接着问。
学了呀。H女士说,学了好几堂课呢。后来不学了。
为什么呀?听众们继续扮天真。
S说,学钢琴太难了。每首曲子都有技法。每堂课都有新技法。H女士说。
听众们懂了,结论就是知难而退。
哎,C、L,你们娃不也学琴么?那你们俩开始没想跟着学?H女士问C女士和我。
C笑笑,我想了想,但没试,估计坚持不下来。
我试了。预热课,孩子学习摆手型。要想象着手里握着一个苹果的样子,把双手放在琴键上坚持不动。每组10分钟。每天练习,做得组次越多越好。我在家里桌子上坚持了五分钟,手指僵硬,娃说我手型也不标准了。我也就坡下驴,自此,对弹钢琴的认识止步于能识别出手型的好看难看。我说。
H女士总结,爹妈且不论,幸好这几个孩子还都不错,都学得挺上劲儿。
那么多陪孩子学钢琴的家长都有过做父子同学或母子同学的雄心热血,但结局真是不堪睹。象S女士那种半途而废的都罕有,绝大部分象我们,有语言式的果决的振奋开头,然后就直奔不了了之的结局。当然,天下事皆有结果,以不了而了之也是一种结果。只不过,发起初心那一刻,我们不会想到极迅速地就迎来这般结果。
那么多孩子坚持下来了。可见孩子与家长终究不同。
这种不同,除了孩子是执行者,缺乏说话权自主性以外,有没有更多的可以引人思考的内容呢?
比如当家长们以为这个容易那个简单,在自家还停留在说说而已阶段,便轻易地替孩子们选择了学习内容,是不是有点盲目且武断呢?
接触过一点就知道了,学钢琴确实很难。同样,学画画、学舞蹈、学武术、学书法、学围棋、学小主持人、学各种球类运动,所有那些五花八门的文艺体育项目,真学起来,一定都不容易。
孩子小时,很多家长都互相询问:
“你家孩子学什么了?”
“我家学了……,你家呢?”
“我家也学了某某,没学某某,还学了某某和某某。”
“那我家学得有点少啊,某某好吗?”
“怎么不好,可以锻炼右脑,某某可以锻炼肢体谐调。”
“那我们也找个班试试。你家女孩子,还应该学某某,培养气质呀。”
“这学期打不开点了,等放假报假期班。”
“学这么多,孩子真是累啊。能学过来吗?”
“小孩子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多学几样,习惯了,各样都能学会。”
“也是,小孩子学东西快,当玩似的就学会了。”
“那么多孩子都能学会,能难到哪去,咱们孩子也能学会。家长豁上时间就行。”
事非经过不知难。
站在原地,光用嘴说,啥事都好象挺容易的。但咱们连做都没做过,试也没试过,怎么就凭空认为这事那事就是容易的呢?
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监督者和旁观者,而非亲自实践的学习者,容易不容易这事,家长说的还真没什么科学性,当然也没有权威性。
偏偏,大多数家长运用自己的权威性代替了科学性的判断,不看个体特点不论青红皂白,想送孩子学什么就送孩子学什么,觉得孩子该学什么就送孩子学什么,听人家说学什么如何就送孩子学什么。
咱们有多少家长,送孩子出门学习时,仔细地考虑过自家孩子的情况?
兴趣爱好需要培养,培养需要坚持。很对,但培养兴趣不等于逼迫适应。有多少孩子是在咱们家长培养兴趣的初衷下倍受某样艺术的折磨?
每周末送孩子学习时,一定能听到某一个且不止一个孩子因为强迫学习而发出的哭声。偶尔哭一回几回的,是磨练孩子的毅力,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哭呢?或者不哭了,但哭丧着脸,磨磨蹭蹭地走向学习室,学习效率持续徘徊在相当初级的层次,咱们家长是不是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选择?
毕竟,咱们是奔着热爱而非厌倦去敲的艺术之门。
我家娃爸酷爱围棋,读书时不止一回有逃课下棋的事情发生,为下棋多挨了许多揍,如今水平相当不错。我们想娃必然遗传了爸爸的爱棋基因,然后我们就送娃学围棋去了。第一回四岁,娃学学在课堂睡了,我们想孩子太小,放弃了。一年多以后,换了所我们认为更合适的棋校,重头学起,初学要求家长一对一跟进教室陪学陪练,我跟进教室,娃的成绩开始还行,我也还行,难度加大以后,我有点反应不来了,很快发现,孩子的成绩也一般。如此坚持了有一年,孩子为学棋哭过多回,我们为这个棋也朝孩子发过好多次火。孩子学别的都挺快,唯有学棋,程度确实一般化。我们第三次更换老师,在家里由爸爸亲自教,娃爸是个急性子,为了教娃学棋学会了极力耐下性子,我还是与娃排排坐当同学。然后,我们发现,干啥啥精神的孩子上棋课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此,又坚持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我与娃爸醍醐灌顶忽然顿悟,娃这么不喜欢,不学了!
放弃了,娃很欢喜。
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学了两三年,成果为零。孩子受的辛苦、委屈、挫折,耽搁的时间,能到哪里找补呢?
无可补偿。
如此巨大损失的根源在于我们。我们按自己的想象出发,就是不肯面对个体的差异,坚信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坚持通过兴趣的培养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品志,但我们忽略了大前提,我们培养的真是孩子的兴趣么?
我不喜欢玩游戏、不喜欢打扑克,也不会下棋,就连人人会下的跳棋玩得也很差。如果有遗传基因,娃在这方面一定随的是我。
可是有近千天的时间,我们对此视而不见。
大睁着双眼在岔道上飞奔。
所谓南辕北辙,原来并不仅是寓言。
至今,娃对一局棋的胜负都不能看出来。我跟他学的时间一样,还更用功一点,我也看不出来。
至今,一想到娃学围棋的事情,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为了学围棋给孩子带来的那些否定性伤害。
娃四年级才开始学钢琴。我们是在一场闲聊中决定的,那是一场由娃发起的比较自己在音乐和美术上的差别的对话。决定之后,我们找了钢琴老师。经过测试,老师同意娃对自己乐感的自评,认为娃的乐感很好,但是又觉得我们肢体的协调性差,并不建议我们学习。我们坚持试一试。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对娃的学习很满意,后来闲聊,老师说我应该早送娃来学,因为娃学得很好,但是很快要上初中了,以后怕没时间学呢。我说,就培养一个兴趣,能学到哪就学到哪吧。
至今,娃学琴两年多了,开始的那年,N次哭过,赖叽过,后来也有缩短练习时间的事,且不止一回。但娃同时也认为弹钢琴挺有意思。
“你觉得弹钢琴难吗?”
“还行。”
娃对于可以接受的事情多数评价为还行。
容易不容易,真不是站着说说的事情。动嘴很容易,实际上,需要小马过河,亲自试试才行。如果自己不能试,替别人选择和建议时,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更为妥当。
儿童的时间有限,儿童的情感承受能力也有限,培养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带孩子普遍尝试,但不能随意无所谓地选择。
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是无的放矢的试炼。
当然,我们坐在W先生车里的这一伙家长,都没学会钢琴,除去时间少事情多的原因外,可能还有这些原因:一是不能承受轻敌之重。本以为学钢琴是件容易事,没想到难度出于意料之外。因轻敌而怯退。二是目标不明确。没有把学钢琴真正当成须培养的兴趣爱好。怀的是投机的心理,结果可以想见。三是缺乏成年人做成一件事应有的毅力。羡慕弹奏钢琴时的优雅,却不肯为这份优雅吃苦。
最后再说个例子,是孩子姥姥的。我妈有回看见人家弹中阮,特别羡慕,打听到有个老年人班,就报名学习去了。妈妈有点音乐基础,会唱简谱,她那个年纪的许多人都会。五十年前无师自通会弹学校的脚踏琴,这个许多人不一定会。我妈学阮和我娃学琴是同一年,那年,我妈七十岁。从此,腿脚不好的妈妈每周背着大大的阮盒挤公交车去市里学习,风雪无阻。东北冬天实在太滑太冷,就打几回出租车。后来,老师年纪大离职了,妈妈就和四五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弹阮的阿姨结伴自学,有机会就出门赶够得上的草台乐团的练习场子。自己做了很多拔子,复印了一大叠歌片搁在乐架上,戴着老花镜每天练习。开始就是单调的弹棉花声,弹棉花也弹的不好,半天一声。娃说难听死了。后来,妈妈的指尖流出泉水叮咚,啾啾鸟鸣。自己做了演出服,生平第一次以民乐团成员的身份登上舞台。
我很佩服妈妈。
妈妈学阮这事告诉我,有兴趣很重要,坚持学习同样重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难的事情会变得简单。
只是说说,那很容易,具体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你肯离开说说二字,开始思考,逐步行动,不容易的事,也会趋向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