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路遥的一篇文章《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突然很感动。最早接触路遥的作品,是在十五六岁时看的《平凡的世界》。路遥的文字魅力就是平淡里透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他描写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他笔下的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是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切身体验着。哪怕我们从未在那片土地生活过,却依然感同身受,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本文中路遥的父亲喜欢那台收录机,爱听韩起祥说书。看着父亲得意忘形地又说又唱,作者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这台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这样在他故世以后,我们这些后辈人就不仅能从相片上看见他的容貌,而且也能在收录机里听见他的声音哩。”路遥让父亲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要说最高兴的一天,那当然是我和你妈成亲的那……你看我!说些甚!噢。对了,我记起了咱往下说……
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像兵一样分成班、排、连,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还不放假,到过年一前一天,公社书记来宣布说,要过革命化春节,过年不放假了。大家一听都炸了。大年三十早晨,所有的民工都跑了个净光。嘿嘿,我起先还不敢跑,后来见众人都跑开了,我也就跑回来了。
不知你还记得不?那天早上我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着一块烂被子,坐在炕头哭鼻子哩。看了这情景,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哭什么哩?那年头,全村人在一个锅里搅稠稀,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咱家里就更不能提了。旁人家歪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你大概记得私人不准养猪,集体养的猪又不能杀,要交给公家。那时候嘛,队里能有多少粮喂猪?养几头猪,卖给公家,公家再给发点肉票,到一家头上,也就那么几斤。咱家的几斤肉票早上让你舅舅拿去给儿子办喜事去了。唉,再说,就是有肉票,你们母子手里也没一分钱呀!
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没敢在你们面前哭,可在路上我哭了好几回,为什么哭哩?还是心疼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嘛!这就要过年呀,连点肉都吃不上。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回几斤肉来……”
路遥父亲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是在那个饥饿,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里谎称自己是县委书记的穷亲戚,买到了五斤猪肉好回家过年。半路上遇到一个曾和他一起当过民工的工友,将一半的猪肉高价卖给了对方,用这赚的差价钱给孩子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娃娃们买了几串鞭炮和几颗洋糖……
父亲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毛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看完这篇文章后,只感受到真诚,质朴的情感扑面而来,带给我们温馨,慰籍,震撼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前行。
我想想自己目前最高兴的一天是什么呢?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有食物填饱肚子就可以很高兴了。可是现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年代,却难得快乐了。
小时候的快乐特别纯粹,也容易快乐。上学考试发挥不错,得到老师表扬,会很高兴;路上捡到一块钱可以去买零食吃,也会很高兴;学会了骑自行车很高兴;妈妈给我买了件漂亮的连衣裙很高兴……
可是长大了之后,就会发现越来越不容易快乐了。也许我们真的慢慢丧失了最初的真诚,质朴吗?也许是我们对快乐幸福的期望值过高,所以导致了不容易快乐?还是我们已经被现在高度丰富的物质基础给吞噬了,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越来越麻木了?
所以,生活简单,极简主义,我们的内心才会越来越丰盈,充实,趋向快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