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狗与人之间的话题,貌似时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内。由于国人有爱吃狗肉的习惯,这就经常导致了爱狗人士的围追堵截。到底我们应该如何与狗狗相处。如果我们家中养过狗狗,估计对于那些爱狗人士来说,对狗狗最好的待遇就是像自己的家人这样来对待,但是光光做到这一点就好了吗?
对于狗狗,真的有必要给它穿上衣服,做狗舍,经常系着项圈出去溜达活着死锁在家里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一直有所争议。这本由美国人泰德-凯拉索写的《我只能短暂地陪你过一生》就力图站在狗狗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一切,但是在我看来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
在本书中作者与狗狗莫尔的相识在我们国人眼中看来可能很符合那种机缘说,当他们打算外出野营时,莫尔就这么出现了。作者对于莫尔德初次见面的描写也能感受到作者一开始对狗狗的观点就不是将之单纯的看做一只狗:"它突然从黑夜里冒出来,冲到我车灯前面。它是一只金黄色的大狗,两只前脚紧张地拍打地面,犹如跳着小步舞"。这段话的描述将莫尔的姿态写的那么优美以至于让我差点以为是人了。
在随后莫尔与作者一群人的试探接触中,渐渐地建立起了信任感,而作者在文中一直讲莫尔当成一个人来进行对话,而且对其的细节描写花了相当大的心思。例如在写到莫尔喜欢追牛的特点时就提到了莫尔在追黑牛时作这制止莫尔的行为,因为在那里追牛的狗是很不受欢迎的,很有可能被打死,而莫尔的大脑显然还想不到这么远。而作者这一次使用了项圈,随后对莫尔的表现的描写就相当有趣:"......回到车上,我把伸缩项圈往后坐一扔,它立刻坐到另一头,离项圈远远的...它满脸嫌恶地看着伸缩项圈,后来更由此及彼,所有项圈它都讨厌......"从这段话中我看到了作者心中对莫尔的那种关怀之情之深,这是真正站在狗狗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与莫尔的交流已经达到了眼神心灵的交流,莫尔的一个眼神作者都能猜到它想说什么,双方的默契也越来越强。虽然摩尔最终离开了(去往了天国),但是这份感情其实永远在这个世上,通过这本书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描写与狗狗相处的一点一滴,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了进去,努力站在狗狗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努力做到不强迫狗狗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是为什么我说是'努力'呢,因为不管怎么做都还是不能够完全站在狗狗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例如作者遇到莫尔时将其与之前遇到的一条西藏狗做了对比,作者认为在西藏狗那里受到了欺骗。但是在我看完之后我认为那只狗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可能在它看来它只是想和人类亲近玩耍,没有想要离开自己的家园,所以最后西藏狗选择了离开。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对于爱狗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狗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也应该做狗的朋友,这是相互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