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时候有一堂通识课,通识课程一般都很多人会在演讲堂上课,上课的人数大概200人左右。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师就问大家,你们但梦想是什么?然后老师就到台下,把麦克风直接递给在座位上的同学们,让每个人都马上回答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我当然没有被点到,因为我一般不会坐在课堂前面的位置(笑)。但那个时候我也在想,如果他点到我,我要说什么,我也没有想很久,当时的想法就是『我要创业,我要当老板,我觉得我天生就是当老板的命。』
问题是,我要怎么才能变成老板呢?
由于我念的是社工专业,所以我们到大三大四都要去实习。实习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爱上了社工,在此之前社工是什么我真的不是很清楚,而且从理组转到文组,对我来说有很多的障碍。我最喜欢的是数学,我也在数学方面很在行,为此我在大学当了两三年的家教,到硕士时期,我还继续教国高中生补习班的数学。我喜欢那种有标准答案,可能你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答案一定会是相同,所以一开始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的考试都是申论题,由于我心里没有标准答案,我就会把问题空白,很多的同学跟我说我这样很蠢,你至少写些东西,你还会有墨水同情分。
一直到实习,我才了解社工在做什么,我们面对的是人,我们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我们看待人的方式跟心理师的方式完全不同。印象很深的老师告诉我们,『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所以我们做的事很伟大,其他在同学校-高雄医学大学的其他读医的学生们,他们只是下医。我感觉到社工很有趣,我们会面对不一样的问题,然后去想办法解决,尤其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会是我们比较突出的特色,我们可以去整合不一样的资源,协调不一样的资源去帮助人。
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问题,我发现社工的工作非常的忙碌,常常要加班,而且案量永远会一直增加,不会有解决的时候。
我深刻的感受到社工需要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我也感觉到社工的薪水非常微薄,尤其是收入比较少的机构,甚至会压榨社工的薪水或是不发社工的薪水,这样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而一般的非营利组织的金源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是社会捐款,另一个是政府的补助。社会捐款有很大的问题,一整年整个台湾的社会捐款,其实是有一个平均值的,如果在理想状态下,这些捐款就会平均发给每一个正在做社会服务的机构。但是如果当有一个天然灾害出现,例如什么台风的风灾,或者是地震,或者是国外的灾情出现,那社会捐款就会流向这些临时突发的事件。这样一些在地的小机构,他们的资金就会不足,因为少了这些社会捐款,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伤害。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外包案,这些外包按一般机构要去招标,得标了以后要按很繁琐的流程去申请款项,而且款项一般都是后补,也有可能短缺,所以社工会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在制作这些政府需要的文件,然后去争取这些微薄的预算。
所以我注意到了机构很需要行销。
在大三大四的实习里面,因为我很不喜欢学医,所以我很刻意的跟其他同学不同,去选择一般机构服务。我去了不同的领域,有少年行为偏差的矫治、有社会救助、也有肾病患者的关怀、还有一些因为课程需要去一般民众的福利中心。去了这些一般机构,让我了解到社工在不同领域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遇到的问题跟困难会是什么?但是整体来说,就像我上述所说的,我觉得每一个非营利组织他们在管理跟行销方面都是非常欠缺的。
所以我就回到学校,想要去寻找这方面的书籍,来增加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很不幸的,我校是一个以培养医学生及相关医学工作者的学校,在管理书籍方面几乎是没有的。接着我就到坊间寻找,也同时到中山大学修课,但这样还是不够,所以我后来发现有考研的补习班,我就觉得如果我去参加考研的补习班,他们会把大学四年所教的东西浓缩起来,全部教给你,那我学习管理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报名补习班。
到了补习班以后,他们有一个很强的目的性,就是让你考上研究所,所以我也就很自然的跟大家往这个方向努力,在这个同时,我的同学们也都在为考研而努力,但是他们可能是在社会工作领域方面相关的方向,所以我读的书也跟他们读的很不一样。最后选考八间学校,只有考上一间,我所读的硕士-云林科技大学的企业管理研究所。
跟大家一样,我们都会选一个比较喜欢的领域更深入去了解,其实我发现我对于老人非常的喜好,这是源自于我养大我的奶奶。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算是退休状态,很年轻也很健康,身上也有点钱,但是在几乎十多年前的台湾,还没有人专门为老人设计他们的退休休闲生活。所以我的奶奶都参加进香团,进香团就是一群人,坐着游览车南下,到不同的城市去庙里参拜。其实我奶奶不是这么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但是想要到其他的城市去游玩,她就只能参加这种旅游团,我觉得很特别,也很有趣,怎么会为了旅游而去参加进香团?
所以在我大四那年,我就决定要创业,我给自己做了一个设定,我想要在十年内创业,就是在我32岁的时候,那要创什么业呢?其实没有很明确的方向,但是我知道我想要成立一个企业,然后有机所以我想要成立的这个企业不是单纯的非营利组织,而在当时也没有类似的模板可以参考。
那么问题来了,老板应该要做什么呢?
前面已经提到,我考上了研究所,在研究所读书的期间,我也在想读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读了MBA,一般的理解就是要成为经理人。那么毕业后我是要回到非营利组织去精进自己的行销能力?在工作中实践提高管理效能?在台湾,有很多很优秀的非营利组织,一般大众对他们耳熟能详,如果要想到捐款的时候,也会捐给那些企业,我想那些企业的行销应该是做得很好吧?
我认为,其实如果要论管理效率合适行销这方面的能力,可能还是一般企业他们做的会比较好,毕竟一般企业他们成立公司的唯一目的是赚钱,所以我就决定毕业以后,到一般企业去工作,去增加自己在管理以及行销的能力。
读了MBA,应该就是职业经理人了?
到了毕业季节,当完兵开始要找工作的时候,我就到台湾各大招聘网站去寻找我的管理硕士能够给我什么样的工作?搜索的关键词就是「行销」「经理」这些关键词,结果「行销」的薪水一般都蛮低的,而且职缺也不太好找,另外「经理」这个职缺一般需要的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都要五年以上。
真是万念俱灰...
后来面试上裕隆集团旗下一间公司的行销专员,还在犹豫要不要去这间公司工作的时候,我透过学校学弟妹的关系,找到他们当时在深圳实习的公司-也就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公司,写信投简历后,直接跟董事长面试,直接在董事长回台湾的时候约了见面面试,面试也很顺利就上了。但是从来没到过深圳,也对那个公司不熟悉,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所以我就拉了另外一个我的同学,当时他也还没有找到工作,我们就找了董事长第二次面试,后来我们两个人就一起到了深圳,开始我们第一份的工作。
我印象很深刻,那一次面试的时候是跟董事长还有总经理一起面试的,对于第一份工作的面试就直接面对这么高层的董事长跟总经理还是很紧张的。忘记当时的问题是什么了?他们可能是问我以后想要做什么?有什么规划?我直接回答,我想要创业,他们两个都笑了,那他们就问我,我要怎么创业,我说时间预计在10年后,现在还不知道,所以要先到公司里磨练经验。老板的回应是,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直接,我们一般训练员工要花五年的时间,那表示你还有五年可以为我赚钱。
就这样,我到了深圳。
其实在面试的时候,这个职缺叫「储备干部」,完全不了解公司是在做什么的,也完全不了解我们工作的内容是什么,会分发到哪里也完全没有概念,而我们对深圳这个城市的名称实在非常陌生。到了才知道,完蛋了,跟心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在google上面查,深圳是一个经济开发城市,非常的繁荣,繁华且具有现代感。实际上我们到了龙华这个工业城市,我的一句话形容是,这是魔兽世界。一个十字路口你可以见到七八种交通方式,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公交车、大卡车、货柜车,而且常常有人逆向。神奇的是,很少发生交通事故。
那时候的生活很苦,我们一周上班六天。基本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9点。最夸张的时候要赶案子,我有八个礼拜连周日都没有休息。后来在公司内部转职,跟随我的领导,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但当时他要我能够跟着他一起拼,如果要做就要认真做,把它做好。所以在那个半年,我都上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白天跟工厂里面的人沟通,跟生产排程沟通跟研发工程设计师沟通。到了下午3点是伦敦的上班时间,就会开始跟客户沟通,我感觉英国人上班还是比较懒惰的,他们到11点半,几乎就开始准备吃饭。我们的时间到了,晚上9点是纽约的上班时间,这时候就会跟客户继续拼到12点,等到他去吃中饭。当时公司可能是想要磨练我们这些年轻人吧,所以排了一个夜巡的工作,就是我们一个礼拜大概会有三天要在半夜0点到6点之间排出两个小时,到工厂里巡逻,一开始只是因为夜班的工作效率不如白天,所以他们需要有人去盯着看,就想到把脑子动在我们这群所谓的「储备干部」身上。
其实我刚来大陆的时候,是有设定想要三年就回台湾的。所以受到公司这样的「特别磨练」,从一开始的满是抱怨、到后来的欣然接受、再到后来觉得我要用三年的时间,拼出一般人五年的工作经验,这样我回台湾就可以找经理的工作职缺。想要加快速度,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跟我同年的同学,我想比他们晚出社会三年,两年的硕士时期,加上一年的当兵。
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不错的客户、供应商。所以我有机会在三年的时候,被找到上海来工作。
我一直都很想来上海,我第一次到上海是2002年,当时是我妈带着我到上海来旅游,当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二级城市的感觉,在陆家嘴那边,香格里拉旧的那栋粉色大楼是陆家嘴除了东方明珠外的最高楼,现在已经被淹没在更多更高的大楼里面了。当时陆家嘴有一个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号称是上海的西门町。第二次来到上海是在实习的时候2008年,当时就已经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进步的飞快,城市发展的也非常好,非常繁荣的感觉。就我一个乡下孩子,从小就梦想去台北工作的我,我就深深受到上海的吸引,就暗自许下心愿,想要有机会要来上海工作。第三次是在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当时当完兵就跟朋友一起来见证这个特别的时刻。我发现未来世界的中心一定是在上海,全世界的人都会来上海竞争,如果我要实践我在学校读到的这些知识,转化成我的工作经验,用来在我的创业上,那我就必须要来上海去跟别人竞争,这样子我才能证明我的能力,我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些我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
2013年,正式到上海工作。
一开始我是极力的想要逃离舒适圈,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我非常努力,同事也感觉非常的尊敬你,也对你毕恭毕敬,我们在公司,在各个部门之间,感觉像是畅行无阻。但其实那只是因为我是老板的老乡,我也是来自台湾的小伙,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而且老板常常会在会议上用台语来骂员工,我觉得非常不舒服。我到了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是香港老板投资,由江浙沪的同事组成,公司里只有我一个台湾人。那个感觉非常良好,我也是非常努力工作,想要得到同事跟老板的认同。
时间久了,毕竟还是会想认识一些来自台湾的朋友。后来就认识了台湾同乡会叫V6家族,跟一群来自台湾的朋友玩在一起非常开心,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办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活动。慢慢的进入核心后,我们就去想我们要怎么帮助更多新来的台湾人,在我们的社群里,常常有人会问一些月经文,例如台胞证掉了怎么办呢?考驾照怎么考?护照到期怎么办?我就想用比较科技的方法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同事之间,我也为这个社群做重新的定义,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新来的台湾人能我们也增加了解决大家生活需求的服务,我们也增加了解决大家生活需求的服务,也另外提供了找工作或找人才的平台,也提供了找房子的或转租服务。这些事情都是在我们工作之余,自动自愿来参加服务的,没有收任何费用,也不需要从这之中赚钱。
所以从活动延伸到一般性服务,再延伸到很多的台湾人可能会需要推广他自己的产品,或是推广他公司的服务,或甚至是寻找一些供应商。
就这样,很自然的发展成对我来说更有趣,更有意义的工作方式。帮助朋友去解决大家的问题,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情就变成我后来创业的一个根本。
我用了8年实现我创业的梦想。
最近,我在想我的第二个十年。所以把这一些事情做了一个盘点,然后留下记录,写成这篇文章。我又回顾到当时我的一些心路历程,想说顺便分享给大家,后来想说,干脆把它写下来,我就可以直接转发给别人,更轻松一点。
现在我又回想到当时想要创业的最初的念头,我想要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我想要针对老人提供一些服务,但我又不是纯做公益,我也是要让企业能够运营,所以目前的想法可能是想成立一个社会企业,针对老人提供服务。大方向大概是这样吧,明确的细节还没有细想,现在也不需要去细想,但是知道我下一个十年的方向,可能是比较明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