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得到里面的一篇文章,是讲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家阎云翔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新家庭主义”,什么是新家庭主义呢?就是指现在的家庭三代合作,组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来共同面对当下无比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
大意是说,年轻人对父母是感到亏欠,愧疚的,想要为父母去多做一些事,这些感情都是真挚的,但是,行为上却表现为各种“坑爹”买房,买车,结婚,带孩子等等都要父母的支持。而对于孩子,我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吃要吃最好的,为了孩子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学要学最贵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乐器,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学一遍。所以,搞的孩子也很痛苦,也很累。另外,对于父母来说,本来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成人,应该安享晚年了吧,可是,一低头发现,好吧,还要继续带孙子孙女,搞的连广场舞都不能愉快的跳下去了。
看完后,我不禁感慨,这不就是我的真实写照么?来到新的城市,靠着父母的资助凑了首付买了房,马上要结婚,又要让父母劳心劳力,过两年有娃了,还要让爸妈过来照顾小孩。父母劳碌了半辈子了,却还要继续为我们劳碌下去,我们除了努力工作,专心挣钱,还能干啥呢?
平常和朋友聊天,也都是愁云密布,感觉自己活的还不如一条狗,看看人家王思聪养的王可可,夏天热了去北方避个暑,冬天冷了去南方过个冬,来回还有专机接送。我一哥们,老婆在家中待产,去年刚结完婚,买了房,父亲又生了一场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现在全家就他一人撑着,每次私底下聊天,一个大老爷们都忍不住要哭出来。或许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年轻人,有些不管是家庭原因还是自身实力,能够活的有滋有味,无忧无虑,但我绝对可以代表大部分的年轻人,挣扎着谋生。
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的原因非常复杂,我想可能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就是我们自身对这件事的认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可以概括为ABC法则,A是这件事情本身,B是我们对某件事情的认知,C是我们的感受。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担忧万分,但是,真的是学习不好这件事情,也就是A,让父母很焦虑吗?不是,其实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认知,也就是B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应为我们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会导致他以后人生的失败,会导致他无法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但是,有没有这种情况,比如一个煤老板看见自己儿子没及格,“没事,我小时候也从来没及格过,这分数还比我那时候高呢”又或者有的父母说“成绩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想不活的那么累,就要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认知,看的没那么重,那自然就不会那么痛苦。比如那些单身主义者,背包客等等,他们的选择虽然比较非主流,但是,相应的,他们也就不会有我们这么累了。当然,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人问孔子,你经常夸颜回,为什么?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能够安贫乐道,不被外物影响心境。要做到这点,都已经快达到圣人的标准了。
另外一方面,或许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太快了,快的我们所有人都有点不知所措了,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古代的时候,农民只要辛勤劳作就可以了,到了秋天自然能收获到粮食,士子只要用工读书就可以了,只要金榜题名,就能入朝为官,光宗耀祖。铁匠只要练好手中的铁锤就可以了,自然衣食无忧。可是,现在的我们,大学的结束,就是失业的开始,当然,没那么夸张,可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既往学过的知识,很可能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过期了。对未来种种不确定性的焦虑,是我们身心疲惫的重要原因。
另外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情了,现在我们的社会配套还不成熟,房子买不起,有病看不起,结婚结不起,孩子养不起,这些东西所要投入的资源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我们垫着脚都够不到,必须爬上梯子跳起来才能勉强够到,那一旦没抓住,就容易从半空摔下来,跌个鼻青脸肿,严重的半身不遂。
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努力工作,不要被时代的浪潮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