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讲座围绕着母子关系,也就是母亲和孩子都尝试在母子情绪系统中获取情感资源(“情感食物”)。那么,到了学前期也就是3到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入恋母情结期,这个过程中,父母如何发挥“联合能力”来给家庭的情绪系统提供动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系统正常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可以起到“产生爱,提升希望,包容转化压抑的痛苦,培养独立思考”的功能;如果情绪系统异常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就会起到“散播恨,种下绝望,强调被迫害的焦虑,制造谎言和困惑”的功能。
围绕这四个功能,我提供四个案例大家看看:
案例一:
“产生爱VS散播恨”
M女士和他的丈夫一起来的,M女士再过两个月就要生产了,她最近很害怕自己的大女儿Q,四岁了。因为,从M怀孕开始,Q就有些反常了。往常Q会有时候周末到奶奶家住,但是,现在坚决不肯了,有次M感觉自己精疲力竭,实在需要休息,就让丈夫骗Q说晚上会接她回来的,结果,半夜一点多,奶奶说无论如何你们来接她回去吧。因为,Q歇斯底里的狂喊狂哭了三个小时了。Q在家的时候,M就会很紧张,她总感觉肚子里的孩子很脆弱的,很安静的,不能受一点刺激,甚至,她感觉只要Q发出声音,肚子中的孩子就会踢她来传递紧张的信号。而且,最近有一次,Q会盯着M的肚子说,我恨你,我要杀死你。于是,M越来越恐惧Q,总担心她要冲过来碰自己的肚子,要是自己保护不好,万一流产了怎么办?可是又送不走Q,于是,M都感觉自己有些抑郁了。
案例二:
“提升希望VS种下绝望”
T女士最近和自己八岁的儿子U斗争的很剧烈,原因是,她的儿子成绩一直是班级下游水平。我和她们工作了半年,U的成绩只提高了五名。T女士认为这根本就不是进步,不断强调要是U可以更克制自己的话,比如,不要玩游戏就可以进步更大。我逐渐发现,每当我能看到U的一个优点的时候,T总是会突然发现U的一个缺点。终于,有次U爆发式的朝母亲喊了一句:“什么也别说了,反正,你就是不相信我的能力。”
后来,事情很奇怪的出现了变化,有次咨询,T开始保持沉默,不去贬低U。我感到好奇,就问她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她说她最近比较累。因为,她的丈夫失业了,她每天都要和丈夫在家里斗争很久。
案例三:
“包容转化压抑的痛苦 VS 强调被迫害的焦虑”
K小升初考试失败了,没有进入心仪已久的学校。母亲L感觉被歧视了,就是因为自己当初填表的时候,自己和丈夫都是没权没势的普通人,所以,被刷下来了。一种强烈的“被迫害的焦虑”袭来,L开始攻击指责埋怨自己丈夫的无能。女儿也感觉都是自己的错,自己要是考的再好一些,家里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了。于是,女儿每天开始拼命学习,不要朋友,不要游戏,视力下降很快,人也变得沉默焦虑。母亲满意了,感觉女儿成了一个斗士,遗传了自己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精神。但是,婆婆出来了,说,你既然这么看不起我儿子,你们离婚吧。L感觉婆婆也来迫害她这个身份低的人了。于是,就愤怒激动的离婚了。L来做咨询的原因是,女儿K现在得了严重的考前焦虑症,紧张到会整夜的失眠。
这个案例我想说的是,接受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压抑自己的愤怒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能力,毕竟,造反这种暴力手段不是文明的方式,而且,也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抑制攻击性,升华这些本能力量来寻找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案例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VS制造谎言和困惑”
V,9岁的男孩,老师告诉他母亲R说,你的孩子开始有早恋的倾向,因为,他给一个女孩写道:“爱我吧,成功的男人就是有钱的男人,我会成功的。”R带着V看了几个心理咨询师,最后的结论是,孩子情感发育早熟,就这样吧。但是,R还是带着V来我这里咨询,动机还是想试一试能不能让孩子发育正常些?通过几次咨询,我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R每次打扮的都很女人味;V的父亲一年前被外派出差,每三个月回家一周;R每周末有个闺蜜会,R会带着V一起去;V出现早恋的时间和V的父亲开始外派相差一个月;而每次R带着V去找咨询师的时间都是差不多V的父亲要回家的时候。
这个案例我要说明的是,对于V来说,处在这个失序的家庭,给他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就是“成功的男人就是有钱的男人。”这个理想是他自己经过思考得出的呢,还是他被R的闺蜜会或者R的潜意识愿望所影响的。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家庭的情绪系统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提供了“制造谎言和困惑”的功能。很可能以后V很有钱,有很多异性朋友,但是,他却觉得失落,因为,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分析:
在理解和尝试解决这四个案例的时候,我们先要介绍一个精神分析的一个概念,就是投射。
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无法忍受的,可怕的部分(带有信息的内容,好像你内心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脚本)给投射到别人,然后,认为别人就是这么想的,这么感觉的。
中国成语中的“疑人偷斧”就很生动的传递了投射是如何运作的。
比如第一个案例中,M就把内心“坏的别人”给投射到了女儿身上。把“好的自己”给投射到肚子里的孩子,于是,女儿变成了有谋杀冲动的“恶魔”,肚子里的孩子成了脆弱的“天使”。
而当很小的孩子接收到这种投射的时候,可怕的是,她会无意识的认同这个“坏的别人”,自己也不知不觉的去扮演这样一个坏的别人。比如说,四岁的Q因为正常的分离焦虑,害怕失去妈妈而大哭的时候,母亲却认为她这就是要故意折磨自己,于是,更加厌恶Q,而Q又因为得不到妈妈的爱而更加愤怒,甚至,想去打妈妈。那么就更加验证了妈妈心中的想法。慢慢的Q真的变成了一个“坏的别人”,脾气暴躁,喜欢攻击的孩子,而事实上,她只是一次次的想去冲过去抱妈妈,想获得她的爱,但是,一次次的被阻止,她被误解了,被激怒了,于是变得具有报复心。这是个恶性循环,母女两人都走不出来。
正因为孩子的内心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会更容易出现投射性认同的后果,就是自己接受了来自妈妈的潜意识内容的投射,慢慢的自己具备了被投射的内容。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扮演了母亲内心的一个角色,帮助母亲分担了内心的痛苦,但是代价是孩子丢失了自我。
很多时候,无意识的情绪需要是必须的,如果,无法获得满足,那么,必然会找人去承担,那么,在某些父亲缺失或者父亲参与度不够的家庭,孩子是母亲情感世界最容易投射的对象。我们更希望母亲可以去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至少可以找自己的丈夫来完成这个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当家庭情绪系统可以变得完整的时候,那么,有父母组成的联合能力就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了。这里也要明确说明,家庭里的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然后,是亲子关系,很多时候,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都是夫妻关系的衍生物,都是夫妻关系无法解决后,“问题”被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比如,案例四中的父亲忙于事业,母亲情欲空虚,那么,家庭动力中的“情欲”部分就投射到了九岁儿子V身上,于是,V开始情感早熟。而母亲获得的好处就是从此带着儿子到处看病,没有时间来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空虚了,或者,她无意识的把儿子塑造成了内心害怕的诱惑她的力量,这样,她可以拥有这个力量而不必担心被这个力量所威胁了。后期,通过咨询,母亲升华自己的情欲到艺术和教育中,父亲也积极的回归家庭,V的情感早熟也就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