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之时,变法强大后的秦国大败魏军、击破三晋、兵加齐楚、使义渠臣服、纳巴蜀于秦图,秦国之豪横令东方六国卧不安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仪、苏秦、公孙衍等一批杰出的辩士游走于诸国之间,或合纵或连横……
他们并未能阻止天下统一的大势,却在数十年里短暂地左右了局势……
先讲一个故事:
楚怀王有个宠妃叫郑袖,据说擅长歌舞,她施计除掉竞争对手魏女,她吹枕头风解救张仪;
《韩非子·五蠹》里讲:“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郑袖善舞,结合她玩弄心计和权术的手段,让“长袖善舞”仿佛为她定身量作。
纵横家们,也是一群长袖善舞的人,只是他们的舞池是九州大地……
合纵-苏秦
“仪与苏秦借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资治通鉴》关于苏秦仅这一句话。
司马光认为纵横家们“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因此他仅举述了张仪之事;
但与之同门并称的苏秦一生也是精彩纷呈,如果不拓展了解一下,有失精读之义,那么我就择其简要、述其大略了。
苏秦,洛阳人,早年求学齐国,师事鬼谷子,学成后游历而不见用,穷困潦倒,后悬梁刺股,穷研《周书阴符》,再次出游天下游说列国。
他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均未见用。
公元前334年,苏秦入燕,隔年见燕文侯,陈合纵之术,燕文侯深以为然,遂资助其游说赵国。
苏秦再入赵国,厌烦他的国相赵成已经病死,而他的合纵之术又深得有称霸之心的赵肃侯认可,于是赵肃侯再次资助他游说其他国家。
有了燕赵合纵的基础,苏秦如法炮制,先后成功游说韩、魏、齐、楚,陈以合纵之策,终于使六国达成合纵联盟。
而苏秦被尊为合纵长,佩六国相印,风光一时无两。
合纵既成,饶有秦国之强,兵锋不敢东向十余年。
但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外交均势从来不会一成不变,这是后话。
总之,十余年后,合纵破裂,苏秦去赵归燕,往返于燕齐之间。
这期间还有一件风流韵事,苏秦跟燕王的母亲私通,燕王知道后却厚待如初: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啊!
但苏秦还是吓跑了,跑到齐国做客卿,公元前284年被刺杀。
苏秦还有两个弟弟苏代、苏厉,也跟着苏秦学习纵横术,见用于诸侯。
连横-张仪
为防止秦国打断合纵的形成,苏秦在赵国时运作张仪去秦国阻止其攻打赵国。
张仪到达秦国,被秦惠王用为客卿。
公元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攻打魏国,占领蒲阳。
张仪劝秦王归还蒲阳,又派公子繇去魏国作人质。
面对难得的讲和机会,加上张仪陈以利害,魏王割上郡十五县及少梁给秦国以答谢秦王。
张仪因功被用为国相,在其为相期间,取魏国陕,修上郡要塞;拥秦惠文君正式称王;在啮桑和齐楚相国会盟。
这一时期,秦国兵锋震慑、远交近攻,在不断地开疆拓土中还能保持良好的外交态势。张仪之功可谓大亦。
但是山东诸国合纵对秦国毕竟是个麻烦。
于是啮桑会盟后,张仪被免去相位,然后去魏国担任国相。(这是怎么发生的?我也很困惑!)
张仪这一次的目的是说服魏国背叛合纵,与秦国连横的。
但魏惠王并未接受他的建议,于是秦王派军攻打魏国,取曲沃、平周;
不久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臣事秦国,魏襄王也不听。于是秦王再次攻打魏国,大败魏军。
总之张仪跟秦王一人扮演大棒,一人扮演胡萝卜:吃胡萝卜不?不吃?!打!
魏国屡败不臣所仰仗的,便是合纵。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联军东进,同时邀请义渠在西边攻打秦国,但这样强大的攻势也没奈何秦国:韩国八万主力被杀,山东振恐。
趁此机会,张仪再次劝说魏襄王:
魏国地狭兵少,处四战之地,且无山川之险,是天然的战场(魏武侯当年在黄河中游说出“美哉山河之固”可曾预见此时?);
兄弟父母,尚且为钱财争斗杀伤,苏秦的合纵之术又怎会可靠;
如果大王您不臣事秦国,则秦可以进攻河外,占据酸枣、卷衍,攻击卫国,夺取阳晋。这样魏赵隔绝,也就谈不上合纵了;
合纵一旦断绝,魏国就危险了,希望大王您拿定主意,让我辞去相位去秦国求和。
魏襄王于是背弃合纵之术,派遣张仪前去秦国求和。
张仪完成使命,又回秦国当相国去了。
合纵既破,便是张仪实行连横壮大秦国的时候了。
合纵是东方六国联合抵抗秦国;连横恰恰是破坏六国联合,使其分别割地臣服于秦国,不臣服的就攻打他们。
魏国之后,秦国首先下手的是楚国。
进入战国中期,除了秦国之外,还有三个强大的国家:
赵国,赵肃侯时期,因为合纵的发起主持国而获得不错的国际声望(当然最强的赵国要等到几年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了);
齐国,一直是东方强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
楚国,虽然失了巴蜀,但仍拥有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土地,而楚兵能战天下皆知。
所以当赵、齐、楚在合纵框架下貌似铁板一块儿的时候,秦国对这三国是没有太多办法的。
公元前313年,秦国意图攻打齐国,在此之前,必须先打破赵、齐、楚之间的合纵联盟。
张仪就在这一情况下出使楚国,他的目的就是要楚国背弃刚刚同齐国签订的盟约。
张仪的办法:利益最直接,他打出了和亲和割让商於附近六百里土地两张牌。
楚怀王喜不自胜,马上同意与齐国断交。
张仪回到秦国,下车的时候装着摔倒受伤,卧病不朝三个多月。
楚怀王这边想:张仪是不是觉得楚齐断交不彻底。
于是又派人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宋边境上辱骂齐宣王。
外交这件事,经常要打太极,也就是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比如这里:断交自然没问题,600里的土地,利益相关,搁谁都眼馋;但是辱骂就是彻底撕破脸了。
齐宣王怒不可遏,一番考量后,派出使者到秦国,先与秦国结盟了。
这时候张仪的病忽一下就好了,上朝汇报对楚国这次外交访问的成果:答应把张仪自己的6里封地献给楚怀王,换取楚国的背盟。
600里变成6里,楚怀王被耍了。
楚怀王勃然大怒,兴兵攻秦,大败而归。
张仪敢这样玩的底气也在这里:反正你打不过我秦国。
这一口气可怎么咽得下去……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又耍流氓了。
他派遣使者给楚怀王捎话:愿意用武关之外的土地换取黔中之地。
楚怀王答复:“不愿换地,愿意用黔中之地换取张仪来楚。“
楚怀王是楚国地大,任性得紧。他怨恨张仪之心是秦楚皆知了。
秦惠王和张仪自然知道其中关系利害的,但他们计议了一番,在张仪的坚持下,决定接受楚怀王的提议。
张仪到了秦国,便被软禁了。
但楚王近臣靳尚,素来与张仪交厚,又深受郑袖宠幸,于是靳尚便对郑袖说:
张仪是秦国重臣,深受秦王喜爱,将要用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他;
大王看重土地且尊崇秦国,秦女必然被宠幸,这样夫人您就会被冷落了。
靳尚这番说词可是戳着了郑袖善妒的弱点了,于是就跟楚怀王吹了吹枕头风,让楚怀王把张仪放掉了。
张仪多有外交敏感性的人啊,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开创连衡大哥的好机会,便向楚怀王进言:
秦国独霸,合纵就像驱羊群攻猛虎;
秦国从巴蜀治兵,顺江而下,十天可以抵达扞关,控制黔中、巫郡;
秦国从武关出兵,可以迅速堵绝楚国与北方诸国的通道;
秦国两路出兵,三月之内就可以大败楚国,而诸侯的救兵需要六个月;
综上,依仗着与诸侯的合纵而与强秦交恶,实在是出国的大患。
但是如果大王能听我的建议,我保证能让秦、楚结为兄弟之国,以后不再相互攻伐。
楚怀王想了想,觉得为了杀掉张仪而放弃黔中的大片土地不划算,于是就同意了张仪的提议。
郑袖的枕头风泻火作用实在不可小觑。
于是,张仪离开楚国前往韩国,对韩王说:韩国最弱,要抗秦国,无疑鸡蛋碰石头,不如去攻打楚国来讨好秦国。“
韩王同意后,张仪回到秦国,被封为武信君。之后便出使齐国。
张仪对齐王说:“肯定有人对您说‘齐国强大,且齐秦之间隔着三晋,虽有百个秦国也奈何不了齐国‘,但是现在,秦楚结为兄弟,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王割地事秦。齐国如果不事秦,秦国可以驱使三晋攻打齐国。不如趁早臣事秦国。“
……
张仪又入赵、入燕,他的措辞总结起来不过如此:
秦国很强大,其他国家或与秦国结盟,或臣服于秦国;
贵国很弱小,秦国可以攻打贵国,或者和其他国家一起攻打贵国;
如果贵国或割让些土地,或奉秦国为盟主,秦国就先不攻打贵国。
经过张仪的这一番恐吓之后,诸国都答应了与秦国结盟。
张仪得意地要返回咸阳邀功,但还未到达咸阳,秦惠王薨,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跟张仪不对付,一即位,群臣就争相在他面前说张仪的坏话。
东方诸国听说张仪跟秦武王不合,都背叛了张仪的连衡提议,重新建立起合纵之势。
所以,张仪这一番热热闹闹算是白忙活了,当然对他来说,免费七国游也不坏。
张仪回到咸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尴尬危险的处境。
于是他对秦武王说:
如果山东诸国之间开打,大王就可以趁机扩张;
我听说齐王憎恨我,我去哪个国家,齐国肯定要攻打这个国家;
我请求您允许我去魏国,您就可以趁齐魏交兵之时攻打韩国,攻取三川之地,进而挟持周天子。
秦武王其人,狂妄好战,急于建立不世功业,一听有机会搞掉周天子,便同意了张仪的意见。
张仪到达魏国之后,齐国便着手攻打魏国,魏王甚是惊恐。
但张仪早就想好了保全魏国也保全自己的每一步棋了。
他派遣门客前往楚国,让楚国派遣使者到齐国跟齐王说:“大王您要让张仪重新回到秦国的方法真够高明啊!”
齐王摸不着头脑,便问:“怎么回事?”
楚国使者回答:“张仪离开秦国是与秦王谋划好的,想要让齐魏相争从而趁机攻取三川之地。大王现在果然攻打魏国,不但劳民伤财,还与魏国结仇,并因此让张仪重新被秦王信任。”
像楚怀王一样,再大的仇恨都抵不过利害关系,于是齐王罢兵回国。
张仪在魏国当了一年国相,公元前309年去世。
纵横家的绝唱
苏秦、张仪之后知名的纵横家有苏代、苏厉、楼缓、周最,还有颇负盛名的“犀首”公孙衍。
他们都高光过,他们也随风而逝了。
随着“杀神”白起登上秦国舞台,东方六国只有苟延残喘的份了,纵横家们的时代便也过去了。
但纵横术,这一极富战国思维的思想,直到秦末汉初还常见其魅影:
比如,郦食其;
比如,蒯通(原名彻,讳汉武帝名,史改为通)。
然而,苏秦、张仪这样的大成者都阻挡不了的大一统之势,郦食其、蒯通之流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大汉之后,纵横音绝!
故事之后
苏秦、张仪、公孙衍三个人的时间线实在乱得很,至今能够看到的史料都无法完全理清楚,这可以是一个历史系毕业生的研究课题了。
商鞅变法是奠定大一统基础的事件,而纵横家们和秦国的名将们不过是在商鞅和孝公开创的大势里扬帆的船罢了。区别是有些人在螳臂当车,有些人在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