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未鹏的《暗时间》是一本非常有诚意的书,从时间利用的效率出发,利用认知心理学剖析了兴趣,专注力与行业翘楚,天才的成因,分享了很多自我学习的心得;提出把自己的思维,思考方法作为观察对象,练习批判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势头迅猛的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的心态,非常重要。培根说过,我们很多有用的知识,都是自学的。我也赞同本书作者的观点——90%的知识,需要通过自学达成。
随着中国人工成本,地皮成本的上升(国际货运的成本相对降低,苹果生产线可能会返回美国国内),富士康开始从中国撤出,迁往巴西,东南亚,并计划向印度进军;富士康还计划大批量投入机器人。这是一种值得警醒的信号。
近的,比如打字员,出租车司机(无论是滴滴打车类出行软件,还是以谷歌为首的无人驾驶,都将是他的终结者)。谷歌翻译机器人也在研制过程中,一旦(不遥远,也就10年20年的事情)投入使用,大批量不可替代性低的外语类从业者就会面临失业(家有高考娃的慎选纯外语专业)。
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提到,现在已经有机器人写财经新闻,比专业人士写的速度快很多。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你起床发现自己不用上班了——机器人把你淘汰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诺基亚,柯达当年何其辉煌,跟不上互联网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惨遭淘汰。大英百科全书在2012年也停止了印刷,被互联网时代的维基百科取代。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时代,拥有危机意识,拥有一种不被不断更新的知识抛弃的不可替代性,非常有必要。
这些不可替代的通用能力,在这本《暗时间》里,分为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越强,不可替代性越高。跨领域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学习能力:任何领域都需要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举一反三,和知识互动,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性格要素:比如,专注,持之以恒,好奇心,自省,谦卑(不要认为自己确信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不刚愎自用),自信(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也敢于去尝试,不会轻易怀疑自己,放弃努力)。
这里,围绕兴趣和专注来谈论怎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拿它养活自己。
人都有好奇心,所以对某个东西感兴趣很正常。然而,真正有几个能把感兴趣转化为自己的特长?决定性的因素是你是否拥有把兴趣变成火种,稳定燃烧很多年的燃料。
这种燃料,就是——长期的专注力。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具有抗干扰力,能快速进入沉浸,过心流的状态;还能够长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即使遇到困难,也甘愿迎难而上,直到达成目标。也即持之以恒。
专注力的具体是指,沉浸在一个东西里面,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周围的一切,脑子里没有任何杂念。比如你看全程无尿点的电影(本周刚上映的盗墓笔记符合)电视剧;比如你玩消消乐;看一篇悬念迭起的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忘我。
你看完手机,网页,返回你原本任务时,需要时间进行状态切换。不断地在网页,该做的任务之间切换,会造成注意力分散,心烦意乱,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影响效率。一天忙下来,累个半死,效果却乏善可陈。
而没有持久的专注力,做事情虎头蛇尾,间歇性斗志昂扬,持续性混吃等死,很多人的信心雄心就是被这样消磨殆尽,自认平庸,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专注力可以通过训练后期养成。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自学中,都可以。
列清单(包括今天必须做的;必须在最近十天/一个月内要做的;临时新增事件);要事优先;
推迟满足感(核心就是难度高的先做)。必须今天完成的,最难攻克的,最重要的(优先级依次降低),安排在第一位。这会提高效率,不至于忙得跟陀螺,啥事也没成。
具体操作某一个任务时候,1.将任务可视化:把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几步,估计出每一步需要的时间,这样就等于设置一个进度条,你能了解到现在完成了百分之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就不会因不知道多久才能完成而焦躁,无法专心完成某一个具体步骤;也能够避免心生怯意,觉得没有盼头,不敢近一步投入时间,从而轻易就放弃的想法——而这恰恰是持之以恒的关键。
你清楚知道你要做的事情的难度,需要的时间,知道的越客观,越自信。这就建立了对自己执行新任务的信心,对自己能力的信任。越信任自己,做事情,就越容易。
2.任务分割后,利用番茄钟法,固定25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你规定的拆分出来的任务。若有明显的中断(偶尔的脱缰跑神可以忽略,因为最开始容易犯),重新开始。
每个25分钟的番茄钟完成后,休息一会,这种休息不包括浏览网页,看手机,指的是脑袋放空,什么也不干的状态。
我个人因为要克服粗心,按照这种方法,买了个沙漏在锻炼。效果显著,能时常感到过心流,沉浸的状态(尤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候),效率也提高很多,因为自律,一天过得很充实。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25分钟内,你可能不会看网页,但是意识会冷不丁脱缰,神游,一旦觉察到要赶紧拉回来。这是在番茄钟过程中,我最难做的地方。
不过,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欲速则不达,多鼓励自己,把那个不受自我控制的自己,不圆满不如意的自己,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它),或者你的敌人(打败它)。
关于长期的专注力——持之以恒,我们想学新技能,买了教材,花钱报了班,动真格去学后,会遇到一个分水岭——随着难度增加,短期内学不会,缺乏振奋人心的激励,这耗尽了你的耐心,你觉得没意思,想放弃。有两个建议:
1,趁热打铁,在兴致最高的时候,学习新技能优先度排第一,划出大块时间做。很多难啃的东西,依靠狂热的兴趣,会抵消掉很多完事开头难的困难,后面会顺利很多。
2,养成迎难而上的习惯。要知道,困难只是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人的成长都是在被困折磨寝,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自动退去。过了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就适应了。
这是迎难而上的心法。遇到困难,你只需要去直面它,告诉它,我不怕你,跟你死磕。
到这里,你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人跟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学习能力,转化能力。有些人明白了一些道理和好习惯后,会见贤思齐,会通过不断的练习,转化成为自己的习惯,自己的能力。
这种人,通常很自律——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想创造的奇迹,他发自内心想做成它。所以,一切有用的,他都会饥渴地,自主地去吸收,转化。
就像电影大鱼海棠里说的:人,生来就是为了创造奇迹。老天爷给予我们生命的时候,赋予了我们一些特质,你可以理解为天赋。但我觉得天赋是个伪命题。天赋和兴趣一样,需要后天不断专注地,持之以恒地倾注你的精力,才可以成为你一生的骄傲,成为你创造的奇迹。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力量就是可能性。天才,天赋,细心,专注力,迎难而上,持之以恒……这些都不是天生的。
人类历史长河里,那些璀璨的天才,莫扎特,贝多芬,梵高……接地气一点来说,都只是他们所属行业的翘楚而已——他们的路径是可以学习的。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童心;持续,专注地倾注精力去探索感兴趣的东西。
或许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清楚:我来到这个世界,想留下一些属于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不想白活一场。或许,他们太贪玩,惬意徜徉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不小心成为翘楚,天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附带的嘉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