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四次看“肖申克的救赎”了,之前每次看到男主被打就看不下去了,这次扭过头,等打完了,再转过头继续看。
五星影评几乎达成一致的一点是,这部电影最深的含义和讽刺就在于“体制”,被体制同化的Brooks在肖申克监狱生活了50年,已经无法离开,甚至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让自己留下来。
刑满释放的他面对自由,是真的绝望的,在公交车上,双手紧握前面座位上的扶手;过马路走到中间,正在转向的汽车向他鸣笛,他颤颤巍巍退回到路边。不在牢房里,完全没有了安全感,噩梦连连,半夜惊醒,要花很久才能想起来自己在哪里。
出狱的Red,在狱中明明老成世故,颇有头脑,出狱后也和Brooks一样,曾想过要通过犯罪重新回到监狱。在自由的世界,要撒尿不需要报告并获得许可。但对于Red来说,不报告,撒尿都成了难事。
影片结尾,Andy站在一艘船上,Red在沙滩上一步一步从远处踏过来,旁边是碧蓝的海水。镜头拉远,海岸线将画面切成两半,那真是极美的。海是自由的象征,它宏大,它深不见底,变幻莫测。
海,让Andy 20年的隐忍和挖掘都变得值得了。
海岸线切开的屏幕,右边是陆地,左边是海水。海水,自由,也未尝不是另一个监狱。在肖申克里,想撒尿要报告,在海里,你要听风的安排,受浪的差遣。
“自由”也是一种体制,也是一个监狱,只不过没有肉眼能看见的围墙罢了。
但重要的是,你要问清楚自己,你更愿意被关在自由里,还是被关在肖申克里?
你会觉得Brooks一定是那个愿意被关在肖申克里的人,因为他离开肖申克后甚至绝望到悬梁自尽。
但那很可能是因为在五十年里,他并不知道那个叫自由的监狱正在发生着什么,他看着肖申克里众多的狱友都生存得不错,他们拿新入狱的犯人开涮,从而获得优越感,他们发展了自己的小爱好,下象棋,搞到印着裸女的扑克牌,还能私下玩点小技俩弄几根烟抽,甚至还有书可以读。
他已经熬出了资历,没有人像欺负新入狱的犯人那样欺负他,他觉得那大概是尊重吧,反正相安无事就好。
五十年,他忘了他曾经见过的“自由”,他花掉所有的精力在高墙里的肖申克求生存。
投入最多时间和心力的事物,常常让人误以为,那就是属于自己的天地,就应该仰仗并栖居在那里。
Andy知道他渴望海,他想要被关在自由里,他并不属于高墙里的肖申克。所以他不动声色,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肖申克的规则内,获得了更多的资源,20年里,每天熄灯后磨凿墙壁,白天活动时用两个裤子口袋带出一把碎石,终于凿出了Red说600年才能凿出来的隧道。
这个隧道通往自由。
这个世界里,有一部分人,向往并适合那些有能看得见的高墙的肖申克。你蹲在这个叫做“自由”的监狱里觉得你的自由看不见围墙,太没安全感,他们在看得见的高墙里真好啊,看起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欲仙欲死。
你跃跃欲试,又有些迟疑:“我要去吗?”
先要弄清楚你到底渴望什么再向高墙里冲吧。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千辛万苦进去,都很难出被放出来。终于出来,又会发现,不报告就撒不出来尿的感觉真的不舒坦,看不见墙,手足无措,听不到指令,心慌张望。
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实验。在电梯里站着五个人,全都背对着门,录像机在拍下一个进来的人的反应:那个人,愣了两秒钟,走上电梯,没有转身,和大家一样背对着电梯门。
第二个实验,当一个人进来,电梯里的五个人背对电梯依次报数。 1,2,3,4,5......不知情的那个人,弱弱地说了一句,6。
第三个实验,电梯里的三个人依次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被观察者甚至连头都不敢回,迟疑但清楚地说出了:低头思故乡。
视频结尾的旁白说,大陆人的从众心理很严重,有着很大的群体压力。
有群体压力这正常,但是报个数,接句诗就够了,遇到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别因为看见别人都向高墙里爬,说那里饿不死,只要不作,就不会死,也没有变幻莫测的浪,就进到高墙里。
因为你很可能要花20年本来可以用来成长的时间去凿墙,如果你本不属于那里,何必要进去呢?
七毛在文章里说,在她的故乡,女人结婚早是成功的象征,她的妈妈,因为她们姐妹俩不着急结婚,在村里抬不起头。她说从她懂事起,就一直坚定地想要逃离那荒凉又荒诞的故乡。
七毛是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但有很多人因为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也因为“朋友们都结婚了。”就急着走入婚姻,
我总觉得,我要去厕所,是因为我想尿,或想拉,不是因为大家都去厕所我就去。我谈恋爱,是因为我想恋爱,不是因为大家都恋爱了所以我非要脱单。
以前总觉得努力最重要,后来才发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过去总认为烦恼来自想太多,做太少,后来才发现,想不明白就去做,很可能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填坑,去凿墙。
原来学那些知识,练习那些技能,看从未见过的风景,臭不要脸跪舔有香气的灵魂,不是为了巴结这个世界,而是为了认识自己,为了能有一天风尘仆仆走到那个从未被自己仔细端详过的内心面前,蹲下来,用手摸摸它的头,问一句:你想干嘛?
如果这一刻要回答,那答案大概就是:我想要被关进自由。
“你要不要再想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