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一个人不再沉沦于物质生存的终日焦虑,他才可以去寻找和享受情感。他才可以让情感这样一个高尚的东西,远离金钱而保持纯洁。—— 海岩
焦虑是当今社会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身处于复杂的社会,自然存在分工与合作,有人和事的关联,就有外界直指内心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的周期性的积累就会变成焦虑,并且长期的焦虑也会引起焦虑情绪的习惯,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原始人和现在人共有的焦虑大脑。
从几千万年进化到如今的现代人,拥有着高等于普通动物所有的生物结构,从身体到大脑是演化的相当成熟的物种,然而,人的大脑的进化速度并没有身体的进化速度快。
如果把大脑分为三层:
最外层属于理性分析脑:负责客观事物的决策,处理逻辑问题,或者用于选择最佳方案等。
中层属于情感情绪脑:负责人的情感情绪的处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射弧,人类的一切行动大多都是由于情绪发出的指令。
内层属于生理应激脑:负责人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本能反应,例如饥饿就会想吃食物,遇到危险就会本能的逃脱等。
人所接收的一切信息都是由内层逐渐传达到外层,然而很不幸,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焦虑依然埋藏在大脑的内层,任何危险或者不安的信息接收后第一时间就会激活“焦虑情绪”的神经元,会让整个人变的提心吊胆,惴惴不安,以上的这些就是焦虑的本质。
打磨完整而成熟的自尊体系。
活在中国式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比不过父母口中哪一位“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耳濡目染式的强行攀比,对于那些自尊心相对脆弱的孩子是一种笼罩的阴影,这种攀比心理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里容易走极端,要么自卑,要么自负,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失败,表面上是收到了外界的表扬或者批评,更是对自负和自卑的深层叠加,长期身处于依赖外界的评价而衍生的焦虑,会让他们的精神健康受到创伤。而环境氛围对心理的长期影响,必然会导致他对于他人,对于社会,有着相对较强的攻击性,合作能力会较弱,同情心还有同理心的塑造还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有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发现那些所谓“不合群”的人,大多是从小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导致了性格的异样,其实他们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人的本性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
那么,如何打造健康而成熟的自尊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教授Tal Ben-shahar 在人格自尊体系上曾做过多年的研究,他把人格分为“表现型人格”和"成长型人格”,注释如下:
表现型人格: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当前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及当下的成功因此而获得的表扬和赞赏,这种长期所形成的“依赖型自尊”会让他们在公众瞩目的状态下更加在乎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成败,对殊荣和口碑有种病态的敏感。
成长型人格: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对自己的影响,收获,心得或者经验,对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置身事外,而这种长期所形成的“独立型自尊”会让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更加务实,心态更加稳定和开阔,能够接受客观事物正面或者负面的刺激,却不会影响自我情绪和日常生活,他们的重点在于未来和成长,而并不是当下。
仔细想一想,那些表现型人格的人,因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当前在别人面前的表现,那么“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的选择,他们时时刻刻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的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令人向往了。而少数成长型人格的人因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变化,自己的进步,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或者说没那么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他们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是有个过程的,在早期的时候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和变化,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接受焦虑,化悲观于积极。
佛教常说:“主人翁何在”,这里其实是在强调一个科学的理论叫元认知,元认知的意思是:我知道我知道什么。
这句简单的话其实深藏着很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此刻的自己。比如当下的自己是愤怒的,是焦虑的,是悲观的,或者是绝望的状态,这个时候跳出这样的情绪去观察自己,然后冷静而理性的告诉自己,这一切只是我的一种情绪,并不是正常的我。只有将这种元认知能力在平日的时间里刻意练习,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才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去影响自己的行动,从而避免了意气用事,或者一时冲动。
这种元认知能力的长期打磨,一定会在精神的内核里去驱除焦虑感,而不并不像那些成功学里所说的,对着镜子大声喊:“我是最棒的,我要冷静,我一定会成功”,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从长期来看一定是脚跟站不稳的,或者只会让自身的焦虑感变本加厉。
焦虑会正向的带给我们什么?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这个名字----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的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拥有部分知识,通过这部分知识我们构建了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知识既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就总是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残缺,对已有的知识感到不满足。
于是焦虑就变成了一种很好的情绪,比任何励志文学都要有效。想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年头,在一次晚睡之后就可能灰飞烟灭。但是焦虑不会,因为它时时刻刻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哪怕是全神贯注地做着什么事情,它也可能突然出现,在你的耳边低语,于是你会下意识的决定必须熬做点什么才能和焦虑对抗。
因此,可以说焦虑=行动。正是焦虑所产生的压力会让你本能的去做出足够数量的行动,从而完成了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人生体验得到丰富,知识体系变得阔大,生活经验也在这种焦虑的逼迫下变的更加成熟。
所以,能够反向去接受焦虑,其实是可以正向促进自我成长,或者正向的反馈的。
最近看到一位研究心理学的人士的一句话:
人穷尽一生,终究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希望我们都能正确对待焦虑,放飞自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总结:
1 正确的认识焦虑情绪的本质。
2 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人格和自尊体系。
3 学会在点滴的时间里打造元认知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消除焦虑。
4 懂得如何让焦虑情绪转化成为帮助自己的工具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