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当我们把原则理解为方向和选择,把风格理解为行动和环境,就会体会到大事讲选择,讲思维,讲方向,讲未来,这时候的思维模式真的不再是空谈误事,而是洞察人性的深刻解释。
认知、情绪、行动这些都是心理范畴,表现出的是心理支配下的外在活动,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比如你是什么人比做什么事更重要。
同时我们的社会实践又告诉自己,不是知道了才行动,而是行动了才知道,也就是说知道做不到太普遍了,而行胜于言才是真体会,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看起来心理和行为互为彼此依靠,互为因果,说着说着似乎乱作一团,没有了头绪。事实上,这个困惑问题王阳明先生早就做了概括,他说“知行合一”,知道和做到不是分开的,而是一回事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体两面,手心手背的关系。
但是知行合一毕竟是智者的高度概括,如同慧能大师的顿悟学说,普通人还是要慢慢来,区分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我们可以说,面对一般问题的处理,思维与行为孰轻孰重不重要,当然更多时候是行动比思维更重要,比如同样是爬山,先行者走的更快,同样是学习,努力者学的更多,同样是工作,认真者掌握技能更快。
但是对于特殊问题,或者重大问题,思维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行动,这里的思维就是对于事情的解释,我们的解释方式决定了行为模式。
比如上世纪农村的大包干制度,同样的农民,同样的土地,同样的自然环境,因为集体劳动模式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思维模式的改变立即产生巨大社会生产能力,彻底解放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瞬间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再比如,我小时候印象的农村劳动,就是背朝黄土面朝天,劳动再努力也仅仅维持温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活劳动强度大为减少,然而生产能力极大提高,这就是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就是这个意思。重大事情处理上,你的选择,就是你的解释,体现出的就是你的理解深度。
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大多数时候人云亦云,萧规曹随,比如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按照常规做事情就可以,这样可以从众,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也就是这种情况下行动比解释更重要。比如不用讨论博览群书有多大好处,那些聪明的行动派立即开始行动,行胜于言。
不过涉及重大事情,就要认真思考,求异思维,用深刻理解下的解释来指导行动。比如同样是农村学生,认识到考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就会看到学习勤奋者孜孜不倦;那些最早出来做生意的农村人,解释守着二亩薄田难以富裕起来,就会义无反顾的进城做生意,造就临沂批发城的崛起;还有当年计划生育最严格时候,遵循规定还是遵循人性,不同解释给出了不同行动和结果。
农村还有很多类似例子,比如讨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孤苦伶仃一个人过日子,有撮合带孩子的妇人一起过日子,有的担心为他人做嫁衣,养活了人家孩子,最后人财两空,断然回绝;有的认为付出真心不后悔,机会难得,随缘珍惜;结果年老时候光景,有的凄惨有的幸福,就是截然不同模样。
在NLP理解层次理论中,其中六个层次分别是环境、行动、以及思维、观点、身份、精神,后四者可以简化为思维方向,也就是对事情的解释方式,越是重大事情越要穿过当下惯性思维,唯有深度解释才有重要意义。这里的解释,其实就是深刻理解,比如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生活观怎么样,我愿意奉献自己智慧给这个世界吗,我能承认人性本质吗,我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吗。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当我们把原则理解为方向和选择,把风格理解为行动和环境,就会体会到大事讲选择,讲思维,讲方向,讲未来,这时候的思维模式真的不再是空谈误事,而是洞察人性的深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