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这篇文章中,我向大家许诺要写篇如何有效读书的文章,今天我来兑现诺言啦!
首先预警,本文纯干货,请耐下心认真阅读!请收藏后反复阅读!!请分享给朋友大家阅读!!!
幼时读书,乍闻书之香;少时读书,遨游书之海;青年读书,最爱书之情;中年读书,最好书之韵;老年读书,应喜书之味。
小学时读书,是为了学说话,识文断字;中学时读书,是为了学语言,妙笔生花;大学时读书,是为了长见识,博览群书。
读书,读书,对我来说,将会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向往暮年时,一杯清茗,一卷在握,万事皆抛的悠然自得,我更向往那种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精神。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过:“三日不读,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今日撰写此文,望大家能学读书之方法,享读书之乐趣,孜孜不倦,捧读终身。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习文识字,一直到高中的应试教育结束,期间十二年的热桌子凉板凳。想一想,带给我的,除了基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当然基础的作用不可估量,但那是人生的十二年换来的,只有基础,未免可惜。
我们学语文,我记得中学时期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抓耳挠腮。两节作文课,加上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我全都用上,一百分钟才写够了八百字,还是翻遍了各种满分作文、素材大全勉强凑出来的。
高考时,背的素材,背的模板,一个屈原,经久不衰,还可以扯到很多话题,比如宁死不屈、比如高风亮节、可以算的上是百搭了。
但是这种百搭带给我的是什么?我不禁要想想是不是人们常说的白搭、白痴、白欢喜...
中学时,写不出自己的文章,是因为空间和思维上我都偏居一隅,我看的到眼前,看不到四周。我提升了分数,却未曾在意独立思维。
所以,对于我来说,到了大学,才是开始了真正的读书。
阅读就是自学,是一种只通过书本、无人辅助的、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根据我自己的读书经历以及前人的经验,我总结了下面五点——有效读书的方法。
一个关键:选书
曾在某论坛看到,出版社出版的80%的书都是无多大用处的。更何况现在自媒体这么兴盛,各种输出平台越来越多,对于写作者来说,出书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只要寥寥几万字,再肯掏些钱来自费,几乎每个人都能出书。
在作者看来,这书是我辛苦之作,但对世界来看,成不了经典,就将湮灭。
即便不是街市上的廉价凉茶,也不会是上好的西湖龙井,可以细品之、细思之。真正给人带来思考的书不多,所以,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浩瀚书海里,选书很重要。
对于选书,我建议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简单谈两点:
➤ 自己的需求
书可以分为两类:无用的书和有用的书。无用是为大用,有用是为技能。
每读一本书,你都要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成长,还是轻松娱乐,还是消磨零星碎片时间。
修身齐家读曾国潘、孔子、王阳明;领略文学之美读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现代经典;人情练达读卡耐基、沟通类、心理学类。
想掌握一门技能就读这门技能所在领域的顶尖书籍,学一般人的七八,不如学顶尖者的一二。
所以,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才能更好的选书。
另外,生有涯而知无涯,书是看不完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人这一生,时间精力有限,若还想谋取一下功名,那我们就应该学会分配自己的读书类目。
70%的精力放在方向领域里的阅读和提升,30%的时间了解一些其他书籍,或许更加有效果。
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选择阅读,这不是功利,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用处。
专业路线和增长见识两者皆能满足,有精有广是为最好。
➤ 自己的能力
学习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读书也是如此。读低于自己眼界的书,事倍功半收获甚微;读太深厚的书,又容易浅尝辄止丧失兴趣。
举个例子,我曾听人说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不错,于是到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我本以为是一部小说,谁知翻开一看是对话体的辩论书籍。看了几章就觉得枯燥无趣,不解其意。然后就在宿舍扔了几天,又还回去了。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所以,他一定会看不下去。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曾提到: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就好比吃辣,能吃辣的人享受辣的快感,不能吃辣的人吃辣就是一种折磨。这结果的悬殊就是能力的差异。
低于自己眼界的书不要读,太深厚的书又读不下。这高不成低不就的!那我们要读什么书?
读在你“学习区”的书。不去阅读你已经熟练掌握的在你"舒适区"的书,也不去触碰你暂时无法学会的在你"恐慌区"的书,我们要读的是二者中间你踮踮脚伸伸手就能拿到的在你"学习区"的书。只有在学习区里面阅读,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才能够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每个人的学习区都不一样,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学习区在哪?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个定位。多读、多思、多用不失为定位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最好办法。
书读的多了,就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自然会判断出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读,书中所写都在自己之下,这本书自然就可不读,我们要读的是超越我们大脑储备在我们学习区的书。
选书时,除了以上两点,我还通常会到豆瓣上搜一下,看看评分、书评、目录和大概的内容,以此来判断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值不值得我去读。
但看评分看销量也有不准之时,很多畅销书都是出版商做广告打出来的。有一次我在天猫买书时,看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直排在畅销榜,就随手加了购物车,邮递到校拆开看时,我觉得就是胡言乱语,虽然它本身就是胡言乱语。细看了几篇,有些内容是值得思考一下,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买搭了。
后来,我到豆瓣看了下评论,
有一星差评:
自欺欺人似是而非耸人惑众的“名作”。仿佛发现一个精神病患者等于挖掘出一个深埋土中的天才,您以为脑袋有问题的都是“雨人”?说难听点作者为规避自身不擅长的系统理论和逻辑推导,故借精神病患者的异壳卖弄脑袋一知半解乱七八糟的碎片化杂学,还忽悠“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亦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口中放屁还真当自己吹气如兰。
有五星好评: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于精神病人的看法。看完这本书,发现这些精神病人哪里是病了?他们不过是思想太超前,精神已然和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不在一个维度。或许,在他们看来,我们也是病人,叫落后。
总的来看,是差评多于好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人与人的评价不同,可能是读这本书的立场不同,有人读这本书是秉持逻辑科学理念,有人坚守的是思维方式的自由发散,也有人纯粹只处于阅读方式的快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这本书究竟好不好,由立场决定。
也许多年过后,再读时,会与之前的体会截然不同吧。
两种类型:碎片化和完整性
➤ 碎片化阅读
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我们逛微博,刷空间、朋友圈,获得的信息都是碎片化阅读。
微信公众号、各种APP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章发表,各种碎片化的思想观点像出栏的野马一样狂暴,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迷失在马群中,甚至被马踩死。
➤ 完整性阅读
百度百科没有这一词条,是我自己相比碎片化阅读想出来的它的反面。指的就是我们集中时间的阅读、有规律性的阅读。一个下午一气呵成读完一本书也好,一个星期每天50页读完一本书也好,这些都称得上完整性阅读。
两种阅读类型各有利弊,结合运用,互相弥补才是最好的办法。碎片化阅读时你能获得最即时、最新鲜的信息,完整性阅读时你能沉迷其中,领略全局。
但无论如何,都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不被一些无视真相、胡编乱造的谣言带到沟里去,对抗他们最强大的武器,就是独立思考、理性思考。
正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意就是我们在获取外界信息时要有怀疑的能力、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种方法:不读 泛读 精读
➤ 不读
不读?你可能会感到好奇,这里的不读是指不读原书原文,但读这本书的书评和听与这本书相关的音频。现在,豆瓣、简书、微信等很多APP上会有各种书的书评,另外喜马拉雅FM、蜻蜓FM、得到等APP上面也有很多解析书的音频。
我们去读、去听这些,可能会更节省时间、更有效率的直取一本书的精华。但这种方法更适合那些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细读一本书的人,或者更适合那些有着直接目的要汲取这本书的精华加以运用的人。
对于我们有时间阅读的大学生,我不提倡单一的这种“不读”形式,因为你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身临其境之感。
➤ 泛读
意在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以及速度,而不注重一些字句的翻译,也不会逐字逐句的理解文章。我们在看一些网文时,通常是这种形式。
我的大学同学,现在还有很多在看网文,抱着个手机,或躺或仰,一目十行,速度之快,不可小觑。玄幻亦或言情,都是为消遣娱乐罢了,要说收获,不多。
中学时,我也是很爱看网文,班级里哪个男生只要谁有一本小说,都会被撕成了一页页,一沓一沓传着看。记得那时还是直板按键的手机,虽没有现在智能手机的大屏幕和自动翻页的畅快方便,但还是通宵达旦地看。
近视了眼也要看,因为看了就停不下来,非要看完不可。都市类的《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狱锁狂龙》,玄幻类的《大主宰》、《斗破苍穹》,还有很多言情的,都是在那时一览无遗,大饱了眼福。
现在是一点网文也不看了,因为消遣娱乐的书往往都收获甚微。
没多大用处的小说适合泛读,一些白话文的历史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也适合泛读。但古文类的书籍就不适合了,比如论语,资治通鉴,这些要慢看细品。
➤ 精读
是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区别于泛读。可以说精读是一个人汲取知识,获得成长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了。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反复琢磨,反复研究,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这种方法适合一些古文类、哲学类书籍。比如论语,简短一行字却是微言大义,细品之,联想之,收获才会颇丰。
哲学类的书一般看两到三遍,不懂的地方折角,或者是做一些笔记,改天再来体味。
除了“不读”,在读一些书时我往往会先泛读一遍,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不懂的部分以及觉得有意义的部分再精读,又或者整本觉得不错的,就多看几遍。时隔一月或一年,再拿来重新翻翻,就又有不同的感受了。
总而言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四大层次:基础 检视 分析 主题
这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的,四大层次依次渐进。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
四大层次难度是依次递增,但又是建立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的。
➤基础阅读
这是最基本的,在这一层次上读完一本书就是了解了一下书中的大概内容,没有思考。
大多数读者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的,行云流水般读完,享受了阅读的乐趣,还感觉很有成就感,但论收获,寥寥无几。除了把这些文字过了一遍,了解了故事情节,过段时间,就基本忘了。
➤检视阅读
是系统地进行略读,除了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我们还要从基本构架上读出作者的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体框架等。
在这个层次的阅读过程中,作为读者我们要提出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有道理吗?是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无论我们读什么书,这四个问题都是有意义的,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你的收获会更大。
➤分析阅读
这是阅读单独一本书的最高阶段,该层次不计较阅读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
这一层次中,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还要在看后能够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耗时复杂,所以通常要看上两到三遍。但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更透彻的理解一本书。
就好比读《菊与刀》,如果通过基础阅读,那么你会一无所获,书中几乎全篇的概念、论题,定会让你心中厌烦,弃书而去。
所以,那些理论的、枯燥的、无故事情节的书更适合细嚼慢咽的分析阅读,那些无多大意义的故事小说更适合基础阅读。
➤主题阅读
最高级,难度最大。它是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阅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耗时耗力,但收获巨大。
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你会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掌握,脑海中说不定还会迸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们大学生写论文就是这一层次,在做某一课题时,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文献,对书中的相关观点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再用论文格式输出,这就是主题阅读。这一层次很少用,往往牵扯的某个问题需要验证时,才会用这种方法。
五个步骤:阅读 思考 实践 分享 复习
读书有五步:阅读➜思考➜实践➜分享➜复习
① 阅读
类型➜目的➜方法
拿到一本书时,你首先要判断出它是什么类型的书,是小说,是经典,还是工具书等等。
然后,你要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遣娱乐,是为了学习写作的词汇和技法,还是为了掌握一门工具技能。
最后,再确定自己用哪种读书方法,如果是为了消遣娱乐,就轻轻松松的泛读好了;如果是为了感悟经典,那就不得不精读啦;如果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那就可以边学边用。
这样一系列的步骤进行阅读,才会更有效率。
② 思考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阅读时想要透彻理解一本书,不思考是不行的。单独的知识叠加只会让我们有所认知,但不会运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也会忘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升级思考模型,训练学习的能力。
在上文检视阅读中提到的四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要不断思考的。
➤ 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若是讲故事,讲的是真实还是虚构?有历史背景吗?它深层的意义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若是理论书,它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哪些问题还没解决?还能不能解决?
➤ 这本书细部说了什么?
重点是什么?怎么说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我是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作者是如何验证观点有道理的?
➤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的哪些观点被它改变了?我是否可以把这些观点应用到现实中?
③ 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读书就是要拿来用的,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一本书即使你从头到尾,只字不差的读完,但对于书中所提到的好的观点、方法,不去付诸行动的话,这样的读书方法,你读再多也没用。
我在之前写的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人生格局的文章中就提到过:我们唯有将这些前人总结的道理,联系到生活,运用到生活,才是深刻,才是成长,才是收获。
那我们又如何运用到生活中,一句话,全凭观察得之。
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简简单单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能从中观察到它背后的东西。一件事的发生,一般人只看到了表象,他们从没细想过发生的缘由,更不会想预示了什么。
但作为创作者就不同了,他们的灵感、素材都是来自对生活中小事的观察和思考。这就是差距。
我们听过很多的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往往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没有通过刻意的观察与练习,运用到生活中,把道理变成自己的“潜意识”。
因此,鸡汤只是止痛剂,喝了要消化,要学会用心去反思,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才会吸收了营养有所成长。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若读书不用,一言以蔽之: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④ 分享
分享就是输出,其实也是一种实践,一种重复。输出有两种形式:写作和演讲。
读一本书,我们要做读书笔记,要写读后感、书评等。然后,我们把这些发布到某一平台,就是分享。而我们为了更多的阅读量,往往会督促自己写的更好,这个过程就不断的提升了自己。所以,写作输出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
另外,和家人、朋友、同学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他们讲述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讲述的过程中,你磕磕巴巴的地方就是你掌握的不牢固的地方。这样,不仅使你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使听众增长了见识,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啊。
当你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分享输出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把书本的内容记下来。你所做的事情所花的时间都是有效果的,因为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你分享过的内容也会很有印象。
⑤ 重复
人都会遗忘,只有不断重复才会巩固、加深印象。读书时,我们做的摘抄,要定期复习,我们写的文章,要回头看看。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你还会有新的感悟。
比如你很久前写了一篇文章,现在回头去看,说不定你就有了新的认识:自己之前的观点是有错误、有疏漏的,应该这样那样才对。当你有了这样的新的认识,那么恭喜你,你又提升了。
最后,我还想提一点,我们的大多数时间会进行碎片化阅读,我也是如此。在智能手机上读到一篇好文章、一些新的观点又或者一些干货时,我们往往会收藏或者屏幕截图,这样以后就能很容易找到。
但不要置之不顾,隔一段时间后,我们要重新翻翻,看看收藏夹,旧文重读,再消化一遍,会有新的收获。
好啦,我分享的有效读书的五大点就到此结束了,接下来让我们爱上读书,学会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过些天再分享一篇阅读的小技巧文章,再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