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单位的几个 青壮男士参与了划龙舟的训练,于是就盼望着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丰富多样的习俗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之前每到端午节,只记得是纪念屈原这位大诗人。小的时候很可能是习俗不同,抑或许我们这儿不生产大米,也从来没有见母亲包过粽子,每到端午节,能吃上油炸的食品就觉得这样的节气还是蛮让人期待的。直到后来在书本上了解到屈原,方才知人们对过端午节的重视的由来。
最近几年生活条件好了,习俗也跟着多了起来。在中国的北方,端午节就有划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习俗。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又一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玩、吃方面有习俗,更有趣的习惯便是民谚说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挂艾草是为了防病治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节的习俗还真的不少:端午的由来、传说……也得让学生有所了解,端午节学生放假三天,了解端午常识办手抄报也是知识积累一个环节,通过办手抄报,把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