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凡世总觉得一味的迎合社会,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可总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为什么?
你看东坡当年穷困潦倒不堪时写下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糅杂在一起的“花泥”二字,人生得意时的他自比红花,殊不知乌台诗案后落得这般下场,是自己这朵花落到了泥间呀。这是一篇草稿,写了错字不是圈掉,而是在字下方点上几笔,保持了行文的流畅,他在如此悲痛的情境之下还愿意倾注自己全部心血来写草稿,他是在对待艺术,视其为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豁达,周遭还以为他东坡并没有那么惨,真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呀。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的作品”,东坡做到了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他自己的人生,是因为他活的像个人,看到了真正的美。
前久留了只耳朵给那些不知名的艺术家,俗人和那些虚伪着为他们扣上了“追名逐利”“贪图金钱”的帽子,中世纪时艺术家为了宣传神权和教皇的淫威作画却表现对于宗教信仰“善美真”的有机统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有的为了权贵作画却表现对神不容分说的反抗,他们始终保持着妄图倾注自己的一言半行,他们对于时代真正的思考融入画中,他们拥有创新意识。明暗交织下的伦勃朗便因画“集体照”时自己的“画龙点睛”高富帅逆袭成了“屌丝”,后期的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年的抉择。他的人生便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崇高而不失自我,这一切都源于“源头活水”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经过时光的发酵才使这些艺术家充见天日,前久读史老师推荐的《斯通纳》,初读时真的没有太多关于方法论的收获,细读时发现他讲那些常规伦理都不允许出现的东西写的及其清淡,好似这些生活琐事完全不会为“stone”添上暗淡的光,风沙不会消磨掉他的颜色,他梦想成为老师,这是他“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后的选择,他不为同事的淫威所震慑,逆流而上,同时也保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不向社会给的评定屈服。再读《斯通纳》时我将stoner的遭遇代入进了史老师的经历,才终于体悟到为何给的评价是:“从内心迸出泪水”,也再一次承认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对于我近切的生活,我做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抉择,在背负父母班主任的软磨硬泡,我选择了逃离他们给我做出的价值判断,遵从内心,参加了学校合唱队。每天要抽出两个小时的课余排练时间对于一个高一的学生是不容易的,当得知得到的是区里的第五名时,老师的无奈,曾一度觉得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沮丧愤怒交织着我的内心,不断叩问自己是否做了错误的选择。幸运地,以总比分最后一名的成绩挤入省决赛,加紧练习,最多一天练了4个小时。可这都是值得的,最终以省第三名的成绩凯旋而归。那种失而复得的心理感受,即使是我用再生动的表情,再激动的语气描绘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已经钻进了体制教育的象牙塔,被另一个我逃离出的世界圈定了。原本以为会被爱丽丝·门罗扎在胸口的那根审判逃离的针刺伤,没想到却收获了整个春天最美的回忆,收获了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记者在采访另一位合唱队员时问:“身为高中生,你认为合唱,对于你有什么帮助?”霎时间就让我觉得十分反感,记者不曾将合唱认为是艺术,还在寻求美所能带给我们的实用价值。这简直就是在误解艺术,甚至在误解人生。情趣本身就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我以赏玩艺术视为发现人格的途径,理解生活的叩门砖。
你看蒋勋的工作室,没有太多的修饰,就是为了不让厚重的颜色限制了对哲学,对美的思考。市场上鸡汤文都早已失去了早些年的生机,why?这些文字不实用。可你是否理性的分析过鸡肋的鸡汤文实际上在关注的是周遭的人群,显示出的是鸡汤作家关于世界,他人格局观念。这些其实都是哲学,同时也都是美。人本身就是美的。
啊,我也多想过为了“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生活,不让这个世界成为了无生趣的囚牢,用满腔热诚去欣赏我所过得生活,绝不终日拼命和蝇蛆一块争温饱,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