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晚上别人睡着的时候睡不着,总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大脑似乎转的也比白天快一些,迟迟不肯入睡。
而白天的时候整个人都显得懒洋洋的,做什么事都是无趣,效率低下,与晚上的神采奕奕,仿佛睁开眼就能就能抓住命运的尾巴的样子截然不同。
我有点看不懂自己了,我有点跟不上世界了。
焦虑,生活的常态就是焦虑,以及未知和迷茫。都知道大学里可以做自己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又有多少人以及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行动呢?
看剧,聊天,谈等下应该吃什么,评价刚淘来的东西怎么样种种。这种日子过得就好像我活了一万天,可实际上只活了一天一样。年轻总是想要新鲜感,不想做着重复的事,不想自己的生活总是平淡无味。
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从上看到下,嗯,亦与常人无异。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变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舒适温暖的环境总是让人惬意,让人留念,不舍脱离自己的舒适圈,害怕离开了这里,便一无是处,害怕挑战自己,同时也小瞧了自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年少的时候不因生活的尝试而犯错,不积累经验,老了再犯不是等着被笑掉大牙么。趁我们还在输的起的年纪的打打闹闹,闯闯荡荡。我知道,我明白,我懂。犯了错误收到了损失伤心在所难免,这种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了解。阅历也是这样增长的。
有个故事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有个男生在毕业后努力工作挣钱年后公司给他发了三万元的奖金,他很开心,感觉到了满满的幸福,迫不及待得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还没回家的女朋友 。
过了几天,他遇见了一个好朋友,聊着聊着就聊到奖金的话题上,朋友说他的奖金有五万。相比之下,这个男生问自己的奖金为什么没有别人那么多,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年发奖金的好心情瞬间没了,并且对自己只得了三万元的奖金不齿。
虽然不想承认,曾经自己的状态也是如此。看了看别人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觉得没别人那么好,跑去问别人怎么活成这样的,热心的人们告诉你他的生活,他喜欢做的事。
听过后恍然大悟,因为自己的生活和别人完全不同,怪不得弄不成他这个样子。于是,回去后“改头换面”,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样很累,因为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
大一的时候跟着室友一起去参加学生会,团联等学校组织的面试,当时的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干嘛的,就是看有这么多人都去,应该挺牛的,所以也跑去凑凑热闹。
记得面试后我的心情很郁闷,总感觉自己表现很差,虽然那些学长学姐并不认识自己,可还是很丢脸,觉得就是个小丑在那里走了一遭又回来了。
一段时间知道了室友不幸落选,我却“莫名其妙”的进入几个组织。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进来的。
大一的基调就是开会,听讲座,值班,有什么活动的时候打打杂。吃饭,活动(打杂)后累了许久一起去吃个饭放松下,刚进协会的时候新人老生一起聚聚认识一下,复试后留下的也一起high一晚。老乡会也不能少,出门在外其他人哪有老乡情切,吃饭吃饭吃饭。
循环往复,就是这些事,部门能锻炼人,这还是看自己,看自己高中的积累的能力在大学的延续,大部分都是打杂的。我喜欢这个大家庭,但我又不喜欢。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里的一段话: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这就是我当时感受,更多的时候我最愿意一个人呆着。
情义这东西,不是一起吃个饭,开个会说说白话就能建立起来的。
你精,我也不傻,我既不指望靠你吃饭,又不打算抢你的鸡蛋,大家只保持个基本的工作关系就好,爷懒得放下麦克风后继续看你演戏。
我×,我听不了你吹的那些牛皮、看不惯你两面三刀的做派、受不了你那些习气,干吗要去凑你的那个局?你又不是我儿子,我干吗要各种迁就你,硬给你当爸爸?
不喜欢你就不搭理你,懒得和不喜欢的人推杯换盏假惺惺地交心。
大冰的这段话很直很糙很有理。
时光易逝,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的收益低,根据长尾效应,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得到的总比失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