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读完《说服》的60个章节,获得了60个有关打造影响力的新观点,受益匪浅。最深的感受就是,“说服”是个“技术活”,也是一门科学,它涵盖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说服”是个“技术活”
“说服”别人、进而影响别人是一个“技术活”,举个栗子:
“人脉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没有人能否定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如何获得有效人脉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多人的方法是,参加各种社交场合,通过结识更多的人,来打造自己的人脉圈。有人通讯录上几千人,有人微信好友上万人,但这真是你的人脉吗?
真到需要帮助时,你就会发现,这些人脉大多只是通讯录或微信好友里的一个名字而已,并不会发生实际的现实效用。
比如,你现在有个问题需要咨询一位律师,你打开手机通讯录找到一个平日里素无交集的律师“朋友”打过去,你会发现,你咨询一些简单的问题,对方可能还会有一些回应,但如果真需要实质性的帮助,那你可能就要失望了。
又比如,你认识一位“大伽”,你跟他握过手,一起吃过饭,也加了微信好友,但如果你去和他谈合作,在没有“过硬资源”的情况下,对方很可能会拒绝你。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那么既然这都不是人脉,那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人脉呢?
对于这个问题,《说服》一书里“先想想‘我能帮谁’更有利于合作”这一节给出了答案。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帮你的不是你的人脉,你帮的才是你的人脉。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得到有效人脉,必须先给对方提供帮助、提供价值,如果把这个顺序搞反了,你的所谓人脉就可能只是通讯录或微信好友里的一个名字而已。
同样的道理,在成为行家的路上,如果你想得到“贵人”的帮助,首先要找机会给对方提供帮助、提供价值,只有这样,“贵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出手,成就你。
在“说服”中找到工作的方法
有人创业,每天起早贪黑,累得瘦了一大圈,但也没啥成果,特别是在团队管理方面,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对此,《说服》一书给出了答案:
001 鼓励对方做出承诺
创业以来,最让人苦恼的就是团队执行力差,安排的任务,完成率不高。看了《说服》一书后,可以试着改变了原有直接安排任务的方式,而是在交待完任务后,再问一句“你能按时完成吗?”,几乎所有员工都会回答:“是”。就是这个简单的“是”让公司的工作完成率大幅度提升。
002 写下自己的目标
除了鼓励员工做出承诺,还可以运用“让员工写下自己的目标”这个策略。具体就是让员工用纸笔书写自己的工作目标后,然后统一粘贴在公司会议室里。正是这一小小举措,极大提高了大家工作的热情。为什么书面承诺(即主动承诺)在提升参与率方面更有成效?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做出主动承诺时,他倾向于认为是他本身的性格、爱好等让他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而被动承诺者的这个想法并不明显。
003 向讨厌你的人寻求帮助
有人爱憎分明,对不喜欢的人一向敬而远之,但看了《说服》后,你会发现向自己“讨厌”的人“寻求帮助”是一种化解恩怨的好方法。比如找了个小忙“求助于对方”,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关系得到了缓和,对工作合作也很有帮助。
“说服”是有理论支撑的
一个朋友做了一款知识付费产品正待面市。为了打响第一炮,他精心策划撰写了一组宣传文案,准备大张齐鼓地将这款产品推向市场。就在新品面市的前夜,一位做某500强公司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来访,看到他的宣传文案后,这位朋友的眉头皱了起来。
看到朋友的脸色不对,他问“难道你觉得我的文案不能打动客户?”
朋友说:“你的文案虽然文辞优美,但会延长客户思考决策的时间,不利于产品销售”。
朋友接着说,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客户的。所有让客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换而言之,一个好的产品,根本不会让客户“启动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客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客户。
他听了,似有顿悟,突然明白了,给客户思考时间,就是给客户顾虑的时间。让客户思考,就是让客户戒备。而一个不会讲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因此,不论是制作产品还是宣传产品,都应该遵循“尽量简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这个原则。
他还想起了马化腾非常推崇的一本书《别让我思考》,虽然这本书他反复读了很多遍,看来还是没有领悟其核心思想,经朋友这一点拨,他总算有些开窍了。
于是,他做了个重要决定:延期产品上线时间,依据“尽量简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这一原则进一步完善产品,并重新撰改宣传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