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觉得这个问题太高大上了,那么可以换成相同逻辑的问题: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绝不是你这个城市有多少高楼,有多少公路,建了多少工厂等…而是城市有多少人,这些人有没有钱,能不能持续有钱。
钢筋水泥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越贵,“活的”就越是活力不足!这个逻辑大家伙不是不知道,而是在过去不够凸显,不够倒逼。
在过剩经济的今天,“市场”才是核心竞争力,或者说生产能力强并不是真强,消费能力强才是真的强。你生产的越多,供给越大,但市场能力弱,越卖不出去,你就越处于劣势,生产就变成负担,负担越重,话语权就越丧失。
所以,谁有够强大的“市场”,谁就是老大,大家都会围着你转!任何不与你玩的产业或城市,与你“脱钩”就是自寻死路。这个道理升上到国家竞争层面也一样,无论城市还是国家,在全球化贸易时代,“市场”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
“市场”是啥?腰杆子硬不硬,不主要决定于生产能力,而是决定于你的人有钱没钱,“鱼群”的活力决定了池塘竞争力,而什么决定“鱼群”活力呢?
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不重视本土“市场”,自开放以来,“内需”就一直是个大症结,在原有的全球分工环节中,主要参与的是生产环节,出口依存度高,消费要看外国人脸色,为老外补贴多,为国人服务少。
这与做人道理一样的,你越看一个人脸色,越依赖于一个人,他的脸色就会越来越不好看,得了便宜还卖乖,如果便宜得的少,乖卖不成,就要攻击你!
什么是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科技、生产能力,更是市场消化力。从贸易战就可以看出,谁能拥有“市场”,能主导消费,谁才能带节奏;
如果不搞补贴,出口限制住了,企业还不参与“炒房”,就活不下去,那生产能力再强,也不叫竞争力。
什么是产业升级?没有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就是个伪命题。如果老百姓即不能有钱,又不能持续性有钱,消费升级就是个伪命题。
只要“市场”够强,“市场”升级了,产业升级不用喊口号,自己就升级了,能消费得起冰箱,自然冰箱产业就要出现,能消费得起汽车,自然汽车产业就要升级,能消费得起“4.0”,那么4.0自然升级!
那么好了,“市场”升不升级,关键点在哪?
有人说是收入、就业等等,表面看是,但根子不是。根子是住房!因为住房即牵动着消费,又间接牵动的收入与就业。这就像是阴阳一体两面此消彼长,不可分割。
住房是家庭消费最主要的重资产,而且也是后续消费的持续动力,有房了才会买车,才会买各种耐用品,才会囤积各种快消品,因为这些东西都需要一个地方来归置,“冢”就是家,想要买“豖”,首先得有个“勹”。
那住房怎么牵动收入呢?如果住房成本高,那么劳动力价格就会高,因为劳动力无论是租住还是自己买房子还贷款,这块成本目前来看无疑是巨大的,企业用人发工资首先得保证劳动力生活有保障,不然谁出来打工呢?
住房无疑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价格高,企业的主要成本就是劳动力成本,那么企业自然缺少竞争力,企业收入弱决定了政府税收弱,大家现金流都弱,最后整个面都弱。
现在货币政策问题上,不是市场缺钱,钱很多,而是缺流动。
所以症结在房子,无论是“提振内需”,还是“产业升级”,还是“贸易战”,还是“金融战”的续力等。无论是城市竞争层面,还是国家竞争层面,最后的问题归结到一个:住房决定竞争力,更决定了持续力。
而住房问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成本问题,另一个是分配问题。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制造业的强弱与升级,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强弱。
房价升级与“市场”升级,只有一个可以选择;是否绞杀炒房团与能否实现安心生产,只有一个可以选择。
而双循环战略的祭出,意味着选择的“市场”升级,这是主动求变,战略大转向。在这个大转向下,玩高周转炒字第一号就是自寻死路!
这个转向也叫做“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地方政府就是个大公司,或者说像是地方经济的“董事长”,主要作为是为了“经商赚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下场踢球,各地方拼的就是“速度”,卖地速度,融资“赚钱”速度,固定投资速度(公共服务)。
速度越快,越容易产生了一个问题:(公共产品)盖得越好,地卖得越贵,短期刺激了经济,但经济越不可持续,因为必然带来房价越高,这就回到了上面讲的逻辑死循环,政府“赚钱”越多“花钱”越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市场”越疲软。
房价,短期由公共产品来定价的,也就是配套“套餐”决定商品价格,但长期是由“市场”决定的,短期越炒,价格越高,“市场”就会越弱,长期看就越容易崩盘,这是个“福祸相生”的游戏。
所以,一直以来,是谁在间接主导 “掏空市场”这件事呢?不是企业部门更不可能是家庭部门!
所以很多城市的所谓创新园区、工业园区都成为一道道烂尾风景区,作用只停留在给房价炒作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还会产生大量的贪腐问题,越是“高速发展”有的人越是喜欢!
所以要转型,从“赚钱花钱”向“服务经营”转变,也不得不这样转变,因为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赚钱花钱”已经到了“天花板”。也就意味着政府带头搞投资,下场踢球搞建设,已经对经济增长不构成正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
尤其是贸易战告诉我们,“外部市场”是靠不住的,谁拥有市场,谁就有主导权。
所以反观“城市化”,其核心是“人的城市化”,而不是“投资城市化”,更不是“有钱人城市化”,经济发展更需要的是“城镇化”,这将是个巨大转变。
在双循环战略下,在未来国际竞争战略下,中国要创造国际“市场”竞争力,关键就在于住房问题!
房子不仅将劳动力成本提高,更直接将“市场”主体区隔成有产与无产,让有钱的越来越有钱,优质的、强有力的“市场”,不在于整体有多少钱,而在于大家伙是不是都有钱,2%的富不叫富,80%富才叫富,才叫市场。“劫富济贫”有点危言耸听,但如何缩小“分布”差距,决定了“市场”最终的强弱。
在远期看来,“均贫富”的手段会通过资本市场完成,就如美国一样,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瑞思的吹风等,而中期看来,主要是要通过住房市场来完成,因为它目前最主要的“资本市场”。
如果说之前的模式是政府“赚钱花钱”建建建,导致人的流动用钱投票;那么未来模式,一定是想办法做成相对低成本住房模式,多造“有产”者,使得人流用住房成本投票,这是近两年一会在做的事。
一线为何“赶人”,二三线为何“抢人”,是基于此路径转向!
越是赶人,住房成本越是向下走,经济才有可能形成持续力;而在抢人上,住房成本决定了制造业竞争力,决定了双循环战略下,区域战略布局能否最终顺利实现,制造业竞争力决定了收入-消费这个最终“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市场”竞争力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不是够夯实。
这是一体两面,如果这么看,藏富于民可能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