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认可”这两字,除了大宗教家可以看开“认可”,没有人不需要被认可。有的人活着就得到了该有的欣赏,而有的人死后,才被世人肯定。活着时本就多灾多难,甚至他们死后也快被别人忘记了。我尤怜惜后者,命运为何爱开玩笑?
“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这为里尔克在《安魂曲》里写下的诗句。童年时,里尔克因父母决裂被送往军校,他每天忧心忡忡,那时无一个可以玩耍的伙伴,军校所有人全用嘲笑的敌意对待他。从此培养了忧郁的气质。后来他爱上艺术,但父亲又竭力反对他。而他母亲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着迷的女人,和他的关系也并不和睦。他靠写作维生,但也十分穷困。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住在法国,连房租都交不起。最后病魔缠身身边却无一个亲人。
里尔克在《秋日》中写道“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是的,如北岛所说他一生都是漂泊者。因为无论他到哪都没有归属感,这是一种宿命的孤独。
现代人大多数是寂寞,是只要有人陪就能消除的情感。然而孤独不是,哪怕在人群中,也还是孤独。“孤独”只属于沉思者!令我痛惜的是,如今再也很难听到别人说起他,再也很难听到别人怀念他。他生前错过诺贝尔文学奖,就连去世后也快被人遗忘了。
我同情里尔克,我想他只有一个错误,就是生前不知道自己是伟大的。他的执着、热忱、献身、柔情、高尚,在那个充满暴力的时代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我想,我们应该了解里尔克,我们应该理解里尔克——
一位诗人艺术家。
“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木心写道。
我可以肯定地说,木心是中国最后一个大雅。他精通美术、音乐、小说、诗歌、散文,哲学功底也极为深厚。既然如此,我们为何对这名字几乎没听过?年轻时,他坐过牢,一出狱母亲就去世。文革期间,他的手抄精装二十本书全被焚了,又被关押18个月。再次之后又遭遇两年软禁。自1982年自费去美国,从此成为中国文学的局外人。
我是通过读《文学回忆录》认识木心的。在书中得知他的悲观与孤独。先生的学生陈丹青说木心一直对这个时代处于离线状态。是啊,他确实没得到过别人什么认可,无奈地也曾说:“贝聿铭一生都是对的,我的一生都是错的。”
我还得知木心身边没有几个称心的朋友,他认同的朋友却是过去年代的人,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拜伦等等。他对待交友原则的严肃,绝不和三四流的人来往。宁缺毋滥,他以这种态度坚守了一生。
我会经常想到先生写过的一首诗《杰克逊高地》。结尾两句: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虽然世界如此埋没了一个人,但木心却用宽容来坦然接受。
先生最后对现代人绝望了。在黑暗中看不到光,在冰冷刺骨中坚守,或者他把自己比作大雪,来反衬这一个黑暗的环境。
只恐夜深花睡去,我担心日后极少有先生这样的人了。如今木心已离开人世两年,我想我们除了惋惜,还能做些什么?唯有通过写作,通过告知朋友他的故事,仅此用来纪念先生。
拜伦写下“我从未爱过这个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诗人生下来就是跛足,连母亲都嫌弃他。而他的父亲虽然是陆军军官,但性格粗暴而嗜赌,落魄潦倒死在法国。拜伦三岁时他父亲就离开了他。
之后拜伦结婚,但由于与妻子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最终还是离婚了。在此之前他创作的诗歌虽然赢得巨大声誉,但1816年,上流社会以他和妻子离婚之事进行攻击。无奈下他便说再也不回英国。但其诗《别波》却多次说:“英国哟!我爱你! ”
他也爱希腊,为了希腊独立,拜伦倾家荡产招军买马,并奔赴希腊任起义军司令。最后因天气恶劣得风热病,英年早逝。他是英国人,却是希腊民族英雄。诗人是无国届的,拜伦是属于世界的。
人们常说李白傲岸不屈,狂傲不羁,我听了只会笑笑。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压迫民族解放。尽管又被当时英国绅士斥之为“恶魔诗人”。但我同意木心的观点。木心曾说:“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
其实在我看来,拜伦是一直在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他内心自卑、懦弱。因为胆怯,甚至在枕头旁边要摆三把手枪,据说是害怕魔鬼出现。他努力克服这些他自认为的缺陷,这非常难得,也绝不影响拜伦成为英雄。
“我从未爱过这个世界”,说从未爱过,但实际这就是深爱。因为深爱才对世界存在高期待,不许它混浊。诗的结尾:善不只是空话,而幸福也并不只是梦想。他对自己的人生算是绝望了,但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啊!非常拜伦!只恐夜深花睡去!如今哪里还能又见另一个拜伦,这样的精神大概只会随时代发展而逐渐消逝了。
时间流淌下,在浩瀚寰宇中,我知道这几颗“星星”还在闪亮着,并相信这光芒会一直照耀而延续着整个历史。
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