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循着茶的足迹,我们来到了长清马套将军山,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我们增长才干与见识,磨练了友谊与意志,真真切切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徜徉山水之间,回归田园自然,经过几条小溪,跨过几条田埂,长清茶庄的生产基地,映入眼帘。
捧起竹编的簸箕,穿过雾气升腾的茶田,我们亲身体验了一包茶从采摘、加工到包装的全过程。采茶,看似是一个轻巧工作,但背上背篓,工作一段时间我才发现,采茶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按照师傅的叮嘱,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以紧捏久放;茶叶采摘后放在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指甲不能碰到嫩芽,以免影响茶叶的品相,只有全神贯注,一刻不怠,摘好每个芽头,才能拾出一筐优质的长清绿芽。茶期紧张,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采茶,茶农们中午都留在采摘园里,没有厨房,没有休息,午餐吃得简单随意。棚里,空气浑浊闷热,棚外,阳光赫赫炎炎,小小的一间凉亭,挡不住夏风的热烈,简单的干粮,却支持着巨大的工作量。我擦擦汗,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大学正是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社会历练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放眼社会,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体会了繁重的校外工作,我们才能更加珍惜轻松丰富的校园生活,我想社会实践的意义,便在于此。
随后,我们来到炒茶铺,体验生锅,杀青,熟锅等传统制茶步骤。炒茶师傅告诉我们:“用炭火烘烤的传统烘焙方式常常带有木炭的焦味,如今采用烘干机烘制,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去除茶中的青草气,增加茶香。”听到制茶师傅这番话,我颇感惊讶,从书本上,我们一直了解到的,是冰冷的机器折断了传统工艺的味道,丢掉了传统技法的严谨,但只有我们亲临制作现场,才会理解厂家生产的难处,谁不希望保留古方古味呢,但在这个快节奏,大强度,高效率的时代,生产跟不上就有被淘汰的风险,况且,利用发达的现代科技未必总是对古法的亵渎——只要在尊重、传承的原则上发展,高效的工艺流程确实是扩大产品影响力的关键手段。
翻炒——是制茶最关键的一步工艺,由于对温度和频率的要求高且灵活,所以仍是由人工完成,实践队每个人轮番上阵,翻炒得满头大汗,热气升腾,就在大家以为大功告成时,炒茶师傅笑盈盈地接我们手中的工具,告诉我们还是让他来吧,这样的炒制工作,需要进行一一整个下午。看着师傅黝黑结实的手臂和深驼的脊背,我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茶农不是想象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南山下,而是朝五晚九,背灼天光,采茶田园中,茶师傅笑着叮嘱队员们好好读书,或许未来,我们能做出先进省力的机器设备,我们也深切地明白,要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针对当地茶业发展转型问题,我们与当地村书记展开了深入交流,期间我们通过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升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自己社会经验的同时,也为将来迈出大学的象牙塔做好了准备。在茶园中体验采茶乐趣,在加工车间体验炒茶、制茶过程,在品茶室感受品茶、赏茶乐趣,体验马套村的茶马风情。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茶,薄暮时分,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茶园中直起身,夕阳里的山丘目送呼啸而过的绿皮车,隐约看见车内向我们拍照的乘客,是蜿蜒的高铁带给茶园一声感叹,亦是隐约的茶园带给过客一眼清新,长清茶庄,带给我们一股前进的力量。
走出茶庄,登上高处,目见浅绿色的田梗经纬交织.就好像绿毯中的彩纹,微风吹拂,叶片轻轻晃动,茶叶正在抖擞抖擞精神,准备使出全身香气往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