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巴(富书主编)
优秀的背后
是扎心的真相
这几天,“安徽高三学霸同时被5所世界名校录取”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引发强烈关注。
微博上阅读量破亿,30多万人点赞,还有1万多条评论。
安徽淮北一中高三男生雷孟子昂提前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等5所世界名校录取,为了争夺他,其中一所学校还开出了30万奖金的诱惑。
要知道,帝国理工是世界顶级名校,2020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全球第9位,秒杀清华北大,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
进了这所学校,前途真是一片光明。
那么,这样的超级学霸是怎么样炼成的呢?
班主任介绍,雷孟子昂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发表过论文,会跳舞会弹钢琴,多才多艺。
还有一个消息引发了网友的注意:从小到大,雷孟子昂就游历了十几个国家,参加过多所世界顶尖学府的游学,前后花费不下百万。
小雷的妈妈说:进入世界顶级学府,是我和他爸早就规划好的,一点不意外。
这样的投入换来了各种荣誉、证书堆满了小屋,流利的外语,还有对于各国情况如数家珍。
说白了,雷孟子昂自身努力是一方面,但是家里财力雄厚能够支持他从小周游世界,增长见识也很重要。
就像网友说的:很佩服他的努力,但也羡慕他的家境。
还有的网友说的更直白:优秀的背后,是用钱堆出来的呀。
这个世界上,固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虽然家庭条件和个人的成绩并不成正比,但是谁也无法否认,条件好的孩子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也更容易出类拔萃。
相反,条件差的孩子要出头,就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今天微博上就有个热搜。
不久之前,位于高寒地区的云南镇雄县黄连小学,为了求学近200名学生凌晨5点就要打着火把走山路徒步6万步赶到学校读书。
听着是多么的心酸和无奈。
对寒门子弟来说,自己奋斗的终点也许才是别人的起点。
从无数个雷孟子昂和无数个山区孩子的命运轨迹中,我看到了人生的三大真相。
人类的本质
是一个个封闭的圈子
BBC有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
摄制组跟拍14个孩子的成长,历经50多年,证明了“阶层很难逾越”的社会现实。
在那部还是黑白画面的纪录片里,家境优渥的约翰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查尔斯、安德鲁一起就读于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所早教学校。
他们早早开始阅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一类报纸、杂志,学习拉丁语,为进入私立学校做准备。
“读威斯敏斯特公学,进剑桥三一学院……”7岁那年,他们就明确地知道自己将接受怎样的教育,拥有怎样的人生,并对此没有疑惑。
与“三剑客”产生极端对比的是在儿童福利院生活的两个男孩保罗和西蒙,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对于自己的生活毫无概念。保罗甚至问采访记者:什么是大学。
多年以后,精英阶层的孩子几乎都准确“预言”了自己的人生。
从顶尖大学毕业后,他们结婚、生子,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继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重复自己所走过的人生。
贫民阶层的托尼,福利院小孩保罗和西蒙都没能上大学,他们都继续从事着父辈所从事的“蓝领”工作,像父母一样早早结婚,生下很多个孩子,28岁时已经有了发胖的趋势。
另外3个贫民女孩也都没念大学,她们在20 岁左右就纷纷结婚生子,还有人经历了不止一次的离婚、再婚。她们大多嫁给了与自己属同一阶层的男人,一生都在为生计担忧。
《人生七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有一个个圈子组成的,圈子之间有着森严的门槛。
考研名师张雪峰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
“如果孩子不想读书,你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第一是汽车客运站,第二是火车站,第三是高铁站,第四是飞机场。”
坐A380的人,心血来潮,也可以去坐坐中巴,可是大多数坐中巴的人,恐怕不会有机会坐上A380。
这四个地方,代表着不同的圈子层次,既是差距,也是隔阂。
然而,更残酷的的现实是,这种差距还会通过教育而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说白了,财富和资源可以代际传递,而贫穷与匮乏也会一代传一代。
富人比穷人看似只是多了金钱,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资源,二是信息,三是眼界与格局。
对这些的垄断和世袭才是富人永保富贵,而没有这些,穷人就只能世世代代在底层翻滚。
有时候,最令人绝望的,不是自己一生活在底层,而是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向上爬的机会。
读书
真的有用
那么,穷人去哪里寻找这些资源呢?
如果你遇不到拆迁这种一夜暴富的天降礼包,那么,读书,几乎是寒门出头的唯一道路。
今年6月份,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来自甘肃国家级贫困县的女孩张薇代表清华2019级本科生发言。
出身贫寒的张薇,高考前几乎没有走出县城,她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来自书本。
考上清华以后,她怀揣着村里集资的5000元现金,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走进大学。
本科四年里,她省吃俭用,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专业知识。
凌晨五点,她起床背单词,晚上6点,她去餐厅打工。寒来暑往,四年如一。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用4年的时间洗去身上自卑的标签。在演讲里,他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清华培养我们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饮水思源,朋友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我决定推迟研究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难忘的事。
这就是读过书以后的底气。虽然我出身不好,可是命运仍在我自己手中。
读了书,当然不代表你就能自然进入更高的圈子。
读书,只是一张大门的入场券,让你至少有资格和出身比你好的人有认识的机会,甚至同台竞争。
前段时间,“华为年薪百万聘用8名博士”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引发强烈关注。
在这获得百万年薪的幸运儿里,有两位博士出身贫寒,还有一位来自贫苦的农村。
通过读书和科研,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也帮助整个家庭摆脱了世世代代贫穷的魔咒。
这个时代,要实现阶层的跨越,只有狭窄的机会,也只有屈指可数的手段可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实现。
对普通人而言,读书就是此生我们与命运较量的唯一机会。虽然它不一定能带你走上巅峰,但至少能保证你脱离苦海。
也许寒门学子奋斗20年,发现不过是赢得和豪门一起喝咖啡的机会。
可是,如果你不努力,那对不起,你连喝咖啡的资格都没有,没社会不相信你的眼泪。
摆脱那冷气
才能向上走
我一直非常喜欢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说到底,大学能带给我们的就是尊严感和选择的权利。
想起前不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9届学生毕业典礼上,院长陆雄文的一番讲话。
大学的“有用”在于“大用”,因此不能功利,不能浅薄,不能自私、狭隘。
大的“有用”不是意味着其效用要立刻变现,而应在很长的时间光谱上呈现开来。
高学历,未必给你带来高薪。可是不读书,也许你就丧失了过体面生活的可能性。
高校不是天堂,但却是机会的储藏器。不进去,怕是连改变命运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那冷气,只管向上走。惟有成大器者,才能活成一道光,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然后在岁月的淘洗里,越发流光溢彩。
十载寒窗,青灯苦读,一个寒门贵子的背后,可能是几代人的殷切希望,几代人的奋力托举。
正如洞见君所说:读书,读的不仅仅是眼前功利,而是整个人生的广度和厚度。
作者简介:乔巴,富书主编,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首发富书,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