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各朝各代,婚姻习俗各不相同,婚嫁程序也各异宴席也都带有地方特色。虽然十里不同俗,但都包含了美好的祝愿。
过去婚姻是这样“嫁谓女送夫家,娶谓男往娶之。”婚姻方式有妻妾婚、交换婚姻、收继婚姻、童养媳、招夫婚姻、近亲婚姻、典妻婚姻、冥婚、事实婚姻、聘请婚姻等,旧时的这些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尽管现在好多陋习均已剔除,但好多环节还是不变的。
我们这边的婚嫁都要经过说亲、见面(暗见和正式见面)、相院子(看房子)、吃馄饨、换帖(订婚)、通信、结婚、回门几个环节。
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媒人介绍,都要找媒人提亲,一般都是男方找媒人说和婚姻之事。主要是商讨彩礼嫁妆事宜,商定结婚日,并征求女方需求。
嫁妆从简单的八套四季衣服、八个棉子四斤线子、八斤棉花、一份礼(240元)或一份半礼演变成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八十年代,“大包干”、“一包袱提”盛行开,10斤棉花,10套衣服,六匹色布,两条床单,除此之外还有“四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煤气灶、摩托车。礼金一般要在在2000元左右。“
九十年代以后,礼金一般在一万以上,“四大件’’也有了变化,即:彩色电视机、音响、冰箱。有的还增加了“三金一冒烟”: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和摩托车等。
现在除了三金还得有房有车,不但村子里有盖的楼房还要城里的,彩礼也高得离谱。
婚礼前搭彩门,布置院落,张灯结彩,贴对联、请厨师、采买、定乐队,营造各种喜庆气氛。
除了准备工作,还要搬妆看妆,一般由帮忙转主事和媒人率领一堆帮忙人员,去女方家搬妆,搬妆的物品一般是:两个裹盒,两瓶酒,三个“封子”。
一裹盒装馍16个,一裹盒装礼服、四件小活(鞋、袜子、裤带、手绢),还有一套护肤品、一盒五色线、三挂鞭炮、八个大炮。
两瓶用红纸包裹的酒,但女方要把酒倒出来装满水,然后再用红纸包上,再用红毛线把把两个酒瓶系在一起,这两瓶水其实是为了缓解闺女嫁到婆家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肠胃不适。现在的人都只是传承其做法,但深意不明,直接都把水给倒了。
三个“封子”,即三个红包:梳头封(开面封)、羊仪封、酒仪封。也就是要给缝被子钱、压妆钱、整理容妆钱。
结婚前一天晚上要宴请本村本巷人吃席,期间还要在新房鼓吹乐器,以乐曲声赶走晦气,预示着吉祥平安,这俗称烘房。
结婚当天的热闹场面都大同小异,就不做赘述了。下面介绍个与众不同的小环节。举行完婚礼后,入洞房,新郎将新娘送进房会马上出房,房间只留伴娘和其他送女的,新娘脸朝窗盘腿坐在用干过果拼有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的床上,小姑端洗脸水给新娘,然后要讨红包,之后再送上一个馒头一根葱,新娘要把馒头掰开葱掐断,再送出红包,之后婆婆用擀面杖戳破窗户纸挑出盖头,现在直接把窗开小缝,擀面杖头前插个馒头,直接递进去,也是要讨要红包,完后就请客人就坐入席。
结婚后的第二天,要去娘家回门,还要去媒人家送礼谢媒,俗称“圆媒”,过去的礼物一般有:猪肉、酒、毛巾、布料、衣服、鞋等,现如今都发红包,有500、1000元、2000元不等。婚后头几天每次从娘家回来都必须带上娘家做的好吃的,比如菜盒子、油疙瘩,还得有鸡蛋,据说空手回婆家会被巷子里的左邻右舍笑话。
好多婚姻习俗我都不知道什么寓意,对这些繁文缛节也有些反感,我觉得还是删繁就简的好,虽然厌恶,但曾经自己也是不情愿的被推着践行了一次这样的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