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预售超过一周,新 MacBook 已经开卖,相信不少人已经在零售店或授权店体验到这两款配备有 Force Touch 的设备,我也迫不及待到店进行体验。或许因为 Apple Watch 形态全新,在没有掌握基本操作的情况下,Force Touch 让我感觉不适应、很像是长按(用力快速敲击屏幕是无效的)。而我的主力机是 MacBook Pro,按下新 MacBook 触控板相比旧款没有让我感觉有很大改动,只是键程和反馈有些不同。但是,Force Touch 在这两个设备上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MacBook 用户可以通过 Force Touch 实现加速控制、压力感应绘图,以及代替原有的三指轻按操作。它是一种拓展,提高某些场景下的功能实用性,把点击所做的事情完成得更好。
但 Apple Watch 不是这样。由于小尺寸屏幕的限制,需要以其它物理按键、交互方式来分担操作,Force Touch 是其中一种。比如要在「信息」app 里发送新信息、在信息详情页进行回复,需要「用力按」以显示这些操作选项。它是系统级别的交互方式,需要用它来完成一些主要操作。当然,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力按」,但未必所有 Apple Watch apps 的界面都起作用。如果在一个没有操作选项可以显示的界面上「用力按」,界面也会给你反馈——页面略微缩小,但很快又恢复成原大小、不会变模糊,也没有操作选项显示。
直觉告诉我,这两种操作的意义根本不同。一种是辅助功能,可以没有但有了更好;一种是主要交互,必须学会并用得很溜。它们居然叫同一个名字,这不科学。但从理性角度看,它们原理一样、交互维度相同,苹果公司实在没有理由会为不同设备的功能各自命名。果然,Force Touch 作为新产品的标配、新旧产品的分水岭,近日有传下代 iPhone 或将配备 Force Touch。有些声音说 Force Touch 带来了全新的输入维度,它会引发下一次交互式革命,我认为这不可能。
交互设计的前身是人机工程学。一个最简单的交互装置,它会包含控制器、信息处理器和显示器。在 MacBook 里,先抛开各种传感器不说,Force Touch、键盘、鼠标是它的控制器,屏幕是它的显示器,用户通过操作控制器给机器发送指令,机器马上对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在显示器上反馈出来,这是最简化的交互模型。而 iPhone 的交互革命之处在于,它将控制器和显示器高度结合了起来。触摸屏和显示屏在硬件上当然是两回事,但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我在触摸屏上能进行所见即所控的操作并几乎没有延迟地得到反馈(甚至有物理反馈),这是空前的。这意味着,iPhone (iPad) 相比 Mac、Apple Watch 更能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Force Touch 能改变 iPhone 什么?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和创作。FiftyThree 出品的"Paper" app 是 iOS 平台上优秀的绘画应用,但即便配备上"Pencil"触控笔,硬件的限制仍然无法实现触感,而有了 Force Touch 便迎刃而解。此外,音乐创作上是不是能让架子鼓、打击乐器拥有更逼真的不同敲击力度的音色?游戏操作上是不是能够有更丰富的操作玩法?这些沉浸式体验的应用可以通过 Force Touch 锦上添花。
但 Force Touch 能否在 iPhone 上像 Apple Watch 那样诞生新的系统层级的交互方式?这很难。后者由于显示器的局限而不得不加入更多维度的控制器,但 iPhone 不需要,它更接近 Mac——作为泛用型个人设备——提供软件平台由用户自由发挥。Smartisan T1 在实现全局下拉悬停时结合了接触面积和操作速率来判断触发操作,如果加入压力维度的感应,判断准确度定有所提升。但这也仅是其中一例,再增加系统级别的交互方式需要非常谨慎。由于屏幕尺寸不大,iPhone 无法拥有 iPad 四指捏合回到主页、四指轻扫切换应用的交互,Force Touch 确实为在 iPhone 上实现这些操作提供了可能性,但这与基本手势的重合度很高、并可能使操作变得复杂很多 。
正如 MacBook 在某些功能上花功夫,Force Touch 在 iPhone 上有更妙的场景。比如双指缩放查看地图,越用力捏合、地图缩小的倍率就越大,如果未来 iPhone 真的能这么做了,这将浏览地图这件事变得更实用。Force Touch 作用于拓展原有 iOS 交互方式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