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荣阁的第17篇文章荣
文/荣阁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此论一出,立马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
据理力争、为学子们打抱不平者有之,但更多的人,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来批判那些所谓的“利己者“们。作为广大学子中的一员,我对这些人有着更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因为自利本就是印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人性。
但我无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以一种同理心为其做辩护,在我朴素略显幼稚的价值观里,我也从不将此作为青年人应该有的追求,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青年人生活的中心不应该从来都是自己。
不过我对这一社会现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
是什么让“利己“成为这一代青年的价值主流?
其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我想应该是有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和彰显。
既然“利己主义“能够在社会上占据这么大的市场,那么必然有深刻的现实与之相对照。这种现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物欲横流的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
放到中国的大环境下看,或许更能理解这种时代的心态。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太穷了,穷到吃不饱、穿不暖,人们在苦难中忍受了太久,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也积聚了太久,当所有的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无奈积聚到1978年这一点上时,所爆发出来的能量足以开创时代,载入历史篇章。
但万事万物都有发展的周期和规律,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当中国人挣扎着从一个极端逃脱出来的时候,无形中又跳进了另一个极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本身没有错,但是却太过了。于是乎,社会上有了“拜物教“,有了”拜金主义“,似乎全民都对金钱有着一股狂热的痴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积攒财富,人的社会价值维度慢慢地被金钱所异化,人们所崇拜的更多是财富英雄,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成了一个人赚钱的能力。
这一切构筑了社会大环境的底色,在一个浮躁喧嚣的环境中,人性当中的自私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因为在这里,它有广袤的生存土壤。
骨干的现实,哪怕倾尽全力也过不好自己这一生,更何谈他人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哪怕是圣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以天下为己任”的。
现在的人,其实活得真的不容易。所以诸如《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你想不到的心酸》《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无声无息的》的文章才会刷爆全网。
从幼儿园开始,一路被父母鞭策着学习,一路的考试,本以为过了高考到大学会轻松,其实也不尽然,工作以后更是还有数不尽的挑战等待着每一个人,高不可攀的房价、不尽如人意的工作、结婚、子女教育,没有哪一个可以轻轻松松的解决。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哪怕年轻时满心热血,但最后都要在现实面前低头。当自己都不能好好“活下去”的时候,凡事“为自己”或许才是最把稳的选择。当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地鸡毛的时候,要求他不要“利己”简直是无视生活现状的废话。
在一个人人都在拼命向上的环境下,有时候其实你没有选择,你只能去“利己“,因为个体在时代趋势面前,始终是渺小的。
其实最本质的,是青年信仰的丧失。
如果说上面的原因是外在社会强加而无法改变的,那么促使“利己”价值观念盛行的本质内核应该是人信仰的丧失。
社会浮躁逐利的大环境尚且如此,更别说置身于其中的渺小的个体。
当所有人都在往一个方向冲的时候,个体怎么还能坚持住从前那幼稚的所谓人生方向。
当你那充满情怀和希望的价值观一次次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的时候,你慢慢地发现,原来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人生的真相。
也或许从始至终,都没发现自己要的是什么,都没找到自己信仰的所在,便被浩浩汤汤的时代大潮裹挟向前。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应该被看作一个群体道德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它更应该是一个时代现实的缩影,恰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反应。
芸芸众生,不都大抵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