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热衷摸索学习各种东西的学习者,必然遇到信息松鼠病的问题,妄想着什么都学懂,想要成为一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特工型”选手。回归现实,这些想法也只能是个美好的想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觉得人这辈子,能尽早搞清楚属于自己是谁,自己的使命在哪,才会轻松很多,否则总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学习的直接参考物就是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作为人,花在信息上的“投资品”就是人自己的注意力,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只能管理自己,而管理自己的做法就是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有限的,把注意力放在哪些位置,就是本篇思考的问题。
前段时间看了《笔记的方法》,里面有一些关于信息源的增减的观点,在此梳理与延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
一、信息源的加法
什么信息源值得加入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个人觉得,有2个特征,一是有应用价值、能解决某些问题的,二是系统化、体系化的信息源。
优秀的书籍就是是典型的这类信息源。
除书籍以外,还有哪些信息源值得加入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
1、实践者分享的内容。要注意的是,需要拿到一手分享的,非转述的分享内容,这些内容当中,要注意听取细节,听取失败的经验。
2、自己实践的经验总结。一是自己去过现场观察,二是自己投入过资源,会让自己有“切肤之痛”,俗称“躬身入局”。只有自己参与其中,才能领会到很多书籍以外“教你做人”的经验的价值。
二、信息源的减法
信息源的减法,相对来说就多得多,不该以信息的形式或者渠道来划分,可通过过滤几个特征的信息来实现信息源的减法。
1,减少那些利用你情绪的信息源。例如,那些焦虑的标题党信息,它们都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如点击率、阅读量、广告费等);再如,票圈卖课的、围脖买热搜的。
2,减少那些让自己舒适的信息源。既然你都熟悉了的信息,意味着并没有帮你提高信息价值,只是一种精神按摩。例如,你看了又看的电视剧、电影;星座排名、职位情绪对号入座的文章;你早已有自己观点思考的文章;再如我此前搜索关于某个你已经知道结论的分析文章。没有带来新知,就没有必要重复看下去。
3,减少缺乏事实依据的信息源。例如,很多自媒体的观点,他们只是站在自己角度、立场去说事,忽视条件、维度的。辨别法则:最厉害的思想家都是实践家。
365天思考 / DAY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