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注释】
1、终:人死为终,既可以指死亡生命终结这件事,也可以指去世后的葬礼。
2、追:有两解:一是回溯过去,如追认;一是探求、寻求,如追求。
3、远:有两解:
一是祖先,远祖。则“追远”的“追”为回溯过去,“追远”为追念久远的祖先;
一是深远,长远。则“追远”的“追”为探求深远,“追远”可理解为要对人的生命做出比肉体生命时间更长远的探寻。
如此,可以这样理解“追”:以逝者的时间为中心点,追往前之远,或追往后之远。
4、归:趋向,去往。
5、厚:多。
【学译】
1、曾子说:“慎重地对待去世这件事,慎重符合礼仪规章地举办丧礼,表达自己的哀痛;后人要追念久远的祖先,诚心恭敬地进行祭祀。这样,人民的仁德就会越来越笃厚结实。
2、曾子说:“慎重地对待去世这件事,慎重符合礼仪规章地举办丧礼,表达自己的哀痛;追寻比生命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样,人民的仁德就会越来越笃厚结实。
追远,无论是指追念祖先,还是理解为考虑生命的深远,都表示古人是相信祖先有神灵的,所以,丧葬和祭祀,不仅是认真地举行一个肉体生命的结束仪式,是对逝者和祖先的一次报答,同时也把生者和死者连接在一起。后代期望获得祖先的神灵庇护,也激励自己不能辜负祖先的在天之灵。
追远的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即,重视死亡的意义,重视丧礼的意义,重视祭祀的意义,重视祖先的意义。
因为,通过丧礼和祭仪上对逝者和祖先的礼拜,生者缅怀逝者生前的德行,表达对逝者的感情;通过丧礼和祭仪严谨庄严的气氛,逝者在亲朋们诚敬的追思中安息;通过丧礼和祭礼上对逝者德行的颂扬,对后代树立起榜样甚至约束,可以激励后代子孙的效法努力。
因此,儒家倡导隆礼重丧,是因为丧葬和祭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再隆重的丧礼和祭礼,逝者并不在现场,所以,他们并不真的会提出必须达到什么规模的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前来参加仪式的人必须对他进行褒奖。盖棺定论,到了盖棺的那一天,后人会给自己定什么论?
逝者已经不能知道自己得到的定论,那是生者可见可听的,但是,定论与生前的德行却是密切相关的。
我推想,逝者在生前清醒的时候一定是希望得到褒奖的。那么,如果生前德行不厚,临终之时会不会有所悔意?
因此,为逝者和祖先所设立的大礼,其实是用来教育和影响生者的,让生者看到祖先还“在”,让生者听到祖先的功绩和品德,让生者看到什么样的人死后殊荣,什么样的人贻臭万年,什么样的人平平淡淡很快就被时间抛弃。
生命终结后所经历的一切,后人看在眼里,想到自己走到人生终点时,自己也将面临后人评说,得到一个定论,内心里会有所触动,也必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也产生影响。
当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深刻理解了丧葬和祭祀的意义,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曾子认为,如果慎重于一个生命终结的过程,会有助于笃厚人民的品德。
近代之后,国人对于丧葬越来越从简,有些葬礼办得隆重浩荡,也只是流于形式上的讲究,淡化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 后来,取消了土葬,铲平了祖坟。看似是移风易俗,看似是对死者生命的简化态度,实质上反映的是对生者生命的潦草态度。
从我们的实际亲身体验来说,当我们去参加亲朋的葬礼,到了现场,很自然地会想起逝者的过往,大家会追忆逝者的善行,表达对逝者家属的关怀体贴。越是礼仪复杂的,这些追忆过程进行得越缓慢,人们越能够沉静下来,也就越不可能敷衍潦草。
做事敷衍潦草的人,一般也会对生活敷衍潦草,对人生的深远意义也不会太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思想脉络:
为了人生有一个好的终结,应有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好的过程。
如果念及祖先的恩德功绩,可以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为祖先争光;
如果念及人生终点不仅“盖棺”还会“定论”,还要被人怀想,可以教育后人多行善行,善待他人;
如果念及人的生命可以产生深远影响,可以引发后人树立起“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志向。
所以说,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仅仅是在强调要对丧葬祭礼本身仪式外在形式上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在提醒生者和后人,淳朴的民风笃厚的德行是怎么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