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村落旅游兴起,很多人都去过黄埔古村、从化溪头村、封开杨池古村等周边村落。在游玩的同时,你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祠堂前面要有水塘?
为什么祠堂在第一排?
为什么一个村落有好几个祠堂?
……
我们试着用这篇小文,解答你的几个疑问——
为什么祠堂前面会有水塘
广东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降雨丰沛,居住村落有排水需求。设立池塘,可将水从高处汇到低处,防止洪灾。此外风凉水冷,也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南海里水村落就是典型的祠堂前水塘格局。
除此之外,还有风水原因,因为水主管族运财源。民间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有说法是想要家族人丁财运两旺,必须背靠为实,水抱宗门。
很多祠堂前的水池会修成半月形,这是传承古代泮池的形式。泮池其实是古代学校——文庙大成殿前的水池,一般都是半圆形。古代读书科举是光耀家族的重要途径,用过去学宫中的礼仪设置,也有希望家族子弟“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的意思。
图片来源于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就像我们从小就被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一样,家族间的祠堂也是比来比去的。祠堂比的其实是三件事:功、德、爵。功就是有木有钱,德就是有木有名望,爵就是有木有官位。一座小小的祠堂,一潭小小的水池,就已经暗示了这许多的意思。
兰溪诸葛村。村落呈八卦布置,池塘在村落中心。
为什么祠堂在第一排
根据冯教授讲解,在古代,其实祠堂是在村落中心的,由于宗族关系在古代礼制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换成白话说,你爸爸是谁你爷爷是谁你太公是谁很重要,所以村落的布局大多以祠堂为中心展开。
祠堂的建造缘于村人祭祀、聚会、议事,作为是一个公共场所,乡人居住以此展开。但村落的布局,在嘉靖年间有了根本的转变。
小编的历史知识其实就来自于《明朝那些事儿》之类(被拖下去暴打三秒钟…)不过也足以理解了。嘉靖年间的一件大事就是”大礼议“,明世宗(嘉靖)他的老爸不是皇帝,皇位是从堂兄正德继承而来的。在他登基不久之后,与旧臣们之间,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一派要求世宗改换父母,而另一派则提出了继统的理论。最后以世宗钦定大礼,战胜旧臣而结束。这不但是对嘉靖即位合法性的争论,也是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重组。
到了嘉靖十九年,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祈诏天下臣民冬日得祭始祖”,废除庶民不准建祠庙的限制。在此之前,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修建祠堂,而在嘉靖颁布推恩令之后,修建祠堂之风迅速在民间普及。你也盖来我也盖,虽然大家是同姓同源,但是毕竟分支太久,大家已是五服之外,太公都不同了,既然诏书已下,赶紧你祭奠你的太公,我祭奠我的太公。一下子许多祠堂修建起来了。
然后问题来了——村落里多了这么多祠堂,谁占据中心的位置呢?干脆大家排排坐,都坐第一排。至此,广府典型的“塘-祠-宅”的梳式布局村落正式形成。
为什么一个村落有好几个祠堂?
这个问题上面其实已经解答了对吧。也就是说,你不仅可以供奉你远远远远的先祖的祠堂,还有你各种太公的祠堂。比如萝岗火村,就有澹乐钟公祠、念山钟公祠、右泉钟公祠、凌溪钟公祠等多个祠堂。
家族组织的关系,也代表了福利和经济的联合体。各种年节啦,入伙啦,结婚啦,生小孩啦,都会有好东西分,也是一种乡村社保体系。广东人常说的“太公分猪肉”,即是源于此。
古代人祭祀的频率相当的高,很多祠堂规定,每逢朔望之日都要祭祀。而在在大型祭祀之后,大家会一起吃饭。这种搓一顿的行为有个很古雅的名称,叫做“馂礼”,自周代就有此礼仪了。
合族祠的产生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了乾隆年间,祠堂又发生了变化,同姓从一种血缘关系转向了更广大的社会联系,超越了局部的地缘关系,演变到城里去盖祠堂。其实那样已经没有礼制上的合法性的,你的土地也不在那里,祖先也不在那里,祠堂的作用就成为了驻广州办事处。
广州的陈家祠就是典型的合族祠,它是由广东七十二县陈姓集体所建,已经从宗族的共同体,变成超越宗族的地缘共同体了。
陈家祠是广府祠堂中典型的精品。屋脊的陶塑传承于自佛山石湾的高超工艺。
最后再来个买一送一大赠送:
书室是真的读书的吗
在某些村落中,除了各种宗祠,还有为数不少的书室、书院。比如萝岗火村的桂堂书室、秀南书室。仅从建筑的命名来看,书室或书院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书声朗朗,好有文采哇。打击你一下,事实上,这些书室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书塾,而是托名书室的家祠。
也就是说,它并非供族中子弟读书之用,而是“私伙太公”,也就是那些小的房派为本房先祖所建的太公屋。因为没有功名,或者缺乏财力,因此多用民居的形制,或直接使用祖屋。
也因为属于民居,它们在后代的改建比较随意,保存的形制没有比较正式的宗祠那么好。
漂亮的祠堂雕花
写了这么多,是否有解答你的一点小疑问。长假快到,如果下次再去古村,希望你玩得尽兴,看得深入!
引用资料:
本文主要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冯江教授的访谈及其著作
《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