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团儿是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从2岁开始,每次进电梯,都会主动和里面的人打招呼:“嗨!”,两岁半开始,就有人说她说话清楚,虽然都是些短语,但是发音清晰,词义搭配也正确,再往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惊讶于她说话好,起初我以为是客套话,但是听人们说得多了,我才意识到可能她真的比同龄人要强一些,所以开始留意这件事情,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她的确比同龄人强一点点,可能和平时自己的教育习惯有关,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仔细回想了一下,总结出以下4点:
一、 多和孩子交流;
二、 多用成人语,少用儿语;
三、 不要替孩子说话,让他自己表达;
四、 大人说话要发音清晰,逻辑清楚,句意完整,不慢不急。
下面结合我的生活,给大家讲讲这4点我是怎么做的。
1
我本身喜欢孩子,所以当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与孩子沟通,只要她醒着,我陪她的时候就会和她说话,有人可能纳闷,一个不会说话没有反馈的小孩,你和她说什么呀?
能说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比如我们躺着一起晒太阳的时候,我就会说:“现在是白天,因为太阳出来了,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是不是很舒服?”同时用手抚摸她的小肚皮还有小脚丫,把说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
还有,换尿不湿的时候,我会说:“你的尿不湿已经有很多尿了,穿着会不舒服,爸爸要给你换一个尿不湿,就是这个东西。”然后让她的小手摸摸尿不湿,接着说:“爸爸要把你身上的尿不湿脱下来,不要害怕,啊,然后再穿一个新的,先穿左腿,再穿右腿。”边说边做着同样的动作,把它和声音联系起来。
这个阶段,孩子并不能理解语义,我们只需要发出声音,并且让声音和一些活动有联系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孩子应该是能明白,发出声音是在和他互动,所以当他想要和大人互动的时候,也会试图去发出一些声音,就是我们所能听到的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了,所以当孩子发声的时候,一定是需要“沟通”了。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哭,不是饿了,就是哪里不舒服了,或者拉粑粑需要大人帮着清理了,这就是婴儿最初的和大人的沟通方式,大人一定要及时予以反馈。
2
还有,很多人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用儿语,觉得和小宝宝说话自己也要萌萌哒,才能和他在同一个频道交流。在婴儿初期,可以这样做一段时间,毕竟对于婴儿来说,发出叠字的声音要简单一些,更容易学一些,会增加他表达的欲望。
但是到1岁左右孩子快能蹦字儿的时候,就尽可能多地去说成人语,比如包子就不要说成包包,小手不用说成手手,直接表达正确的方式,孩子学会的也就是正确的方式,可能不会那么萌了,但是对于日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还是很有帮助的。
3
当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词汇之后,他是有意愿去自己表达的,但是由于学得“不扎实”,所以想说的时候,总是会在小脑袋里花时间搜索需要用的词汇,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有耐心去等,等他找到自己认为对的词语,然后让他自己说出来。
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会用手指着众多玩具里的一个,说:“要!”,这时候我会问:“你是要熊么?还是要狗?”说到哪个动物的时候要用手把哪个动物指出来,不要只是光用声音问,要不然孩子不会把物体和声音联系起来,当他看到大人指的动物是他想要的,并且发出了一个声音,他就会锁定那个声音并且记住,然后重复大人的声音“熊”,这样以后再要的时候不用大人辅助,他也能用声音表达出来了。
这个输入的过程需要很有耐心,有这么一件事,家里有大一些的宝宝的家长应该深有体会,当遇到小孩感兴趣的故事书时,他会反复让你读上十几二十几遍,以便把这些声音“录入”自己的声音库。这时候就很考验家长的耐心了,因为有的绘本很简单,都是很基础的词汇和句子,比如“你看,谁来啦?是小猫来啦!”下一页,又一句“你看,谁来啦?是小狗来啦!”,让你没完没了的读,没耐心的人真的会崩溃的。
但是无论怎样,孩子这时候是有强烈的输入需求的,而且迫切地想要把这本书“吃透”,那我们就要很有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去帮助他完成心愿。
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他能把这本书自己讲出来了!那种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
4
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孩子面前,好好说话》里面提到过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孩子就像个复读机,他会把所有听到的东西默默地记录到小脑袋里,然后到一定时候就会大量地输出,所以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大人怎么说话,孩子就会怎么说话。
如果大人说话的时候能做到发音清晰,逻辑清楚,句意完整,不慢不急,那么以后孩子说话的时候也能做到。
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语言习惯,就拿东北来说吧,说话很慵懒,口腔不积极,能不张嘴就不张嘴,舌头能平放着坚决不翘起来,所以东北话你听起来就有很多平舌音,在这个环境里听习惯了不以为然,一旦到外省了,或者上电视了,这个特点就会很明显,听着不舒服。
所以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逻辑清楚,句意完整,因为孩子是在学话的阶段,让他先把正确的学到了,之后再去明白还有可以省略的内容,这样,他也能知道日常对话中省略的是哪些内容,沟通起来不会出差错。
有一天,我带团儿在楼下玩,有个小朋友很乖,吃完东西的一个塑料袋,自己要跑到垃圾桶那扔进去,嘴里念叨着:“扔里!扔里!”,小孩的个头应该还够不到垃圾桶边儿,所以他的姥姥跟过去说:“来,姥抱扔!姥抱扔!”孩子总和老人在一起,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的,但是如果换一个人呢?比如在幼儿园,小孩想让老师抱着扔垃圾,说:“抱扔!”,对于没听过这样简略句子的人来说,是会听不明白的。
教孩子语言,为的是让他有能力与外界沟通,不单单是自己一家人,所以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逻辑和完整,比如上面的例子,老人可以对孩子说:“因为你矮,还够不着垃圾桶,所以姥姥抱着你扔吧!”,成人可能会觉得这么说话有点啰嗦,但是要看说话的对象嘛,对一个孩子,还是尽可能“啰嗦”些吧。
最后一点,要做到不慢不急。有的时候,大人怕孩子理解力跟不上,所以说话的时候语速特别慢,初次给他讲一个词的时候,可以这么做,之后再提到同样的词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人的大脑是很强大的,处理这点信息绰绰有余。同时说话也不能太急,说得太急往往语句混乱,断句会有问题,而且不控制气息的话让人听着很压抑,给小朋友带来的影响是,他也想像大人那么快地说话,但是嘴跟不上,就会出现常见的“嗯、嗯”这样的语言恶习,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口吃。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心得,再来回顾一下:
一、 多和孩子交流;
二、 多用成人语,少用儿语;
三、 不要替孩子说话,让他自己表达;
四、 大人说话要发音清晰,逻辑清楚,句意完整,不慢不急。
希望大人能有耐心地教孩子,希望孩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