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就是俗称的“小年”了。其实小年并非一个节日,而是一个民间习俗,所以各地时间不太相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人们开始做糖瓜、祭灶,忙忙碌碌打扫屋子,准备过年的各种吃食……
小年的由来
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还有地区把除夕前一夜称为小年。也有“官三民四船二十五”之说。关于“官三”的传说有两种之说。其一是: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二是: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小年的实质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小年基本有以下的习俗
之一:祭祀 小年的时候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料豆、秣、草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之二:大扫除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之三、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过去的年月中,平常人家冬天“沐浴”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取暖就是一大障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沐浴”你要你有时间随时都可以。 别的地方好像还有贴窗花、吃饺子等习俗。习俗不在一一列举。
总之过完小年,就等着过大年了,过年回家,每个人,都念着一条归家的,每条路,都系着一家人的心,哪怕跨越千山万海,穿过人山人海。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年”就是“家”,是家人期盼的日子。是故人重逢的日子,是一年团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