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学生上诗歌单元了,我很忐忑,甚至都不敢让学生知道下面的计划。开学的时候,他们一接触到母语课本,就已经有人吓得哭了起来,要是再读诗歌,估计下面已经哭声一片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诗歌对于目前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望而却步的。
有幸,在前年的ACAMIS上听过香港董宁老师的诗歌教学的分享,也解除了我这位老师对于诗歌教学的困惑。去年,我就已经在母语班实践过一次,学生的反响也不错。跟去年教同样水平班的老师沟通过以后了解到,他们班上的学生也按照这个步骤学习了诗歌,并没有出现特别犯难的情况。鉴于此,我们就大胆实践吧。
依照董宁老师的分享,我把今年的诗歌单元导入分为了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课时:了解诗歌的音乐性:分行、节奏、押韵,并且让学生能找韵,写出押韵的四句段落。
第二课时:了解诗歌的抒情性,语言的形象性与概括性,并能让学生根据所阅读的诗歌配以相关插图,说明创作理由。
第三课时:诗歌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
第四课时:诗歌创作
因为学生都是非母语高段,所以我选用的诗歌也以经典的童诗为主,并且课堂上引用的诗歌都在当堂课后发给学生,供他们阅读。
我们的打油诗
第一课时的末尾,我们请学生分成小组来找韵,头脑风暴开始。短短一分钟的时间,有的小组竟然找到了20个字。接下来,请他们按照找到的韵,写四句段落,要求:1、句尾要押韵。2、能表达一定的主题。有的同学脱口而出:有个同学叫小胖,每天都想要吃糖。每天吃了那么多糖,身体肯定不健康。在这位同学的引导下,大家集思广益纷纷写出了自己小组的作品与全班交流。当天的作业也布置下来,请写一个四句的段落,要求押韵并表达一定的主题,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思考:你写出来的作品是诗吗?为什么?
作业收到后,我很惊喜,有的同学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同学创作热情高涨,还有的同学写的竟然有了那么一丝诗味,比如Karen的四句:我站在高高的山岗,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起远方的故乡,眼睛泛起点点泪光。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与其他中文老师分享的过程中,他们觉得这个感觉像歌词。可是我不同意,因为这位学生中文程度比较高,并且她写了四个段落,超出了老师的预期。如果她去抄袭歌词,又怎么会写这么多呢?于是我与这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她说是爸爸给了她一些灵感。
我们为诗作来配图
接着前面一节课,我们在即时分享了大家的打油诗作品后,抛出问题:这些是诗歌吗?他们依据自己英文课所学的知识,立刻告诉了我这不是诗歌,但是到底缺少了什么?出示板书:诗歌的情感,与语言的形象性。
我们又回到前面一节课所读过的诗歌《小鸟音符》,问大家再读过这首诗以后,你脑海中想象出来怎样的画面?再分成小组,朗读诗歌,为诗歌配画并解释创作理由。我选了四首诗:《写给云》、《等我也长了胡子》、《再见》、《鞋》。这些诗歌读来简单又十分有趣,理解起来也不难。学生在分组交流了这些配画以后,再回到之前所写的打油诗,评判一下我们所写的:是否抒发了诗歌的情感?语言美?给读者想象空间?
(自己的感受:其实上完这堂课以后,觉得学生还是懵懵懂懂,诗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还是不清楚。不管了,继续朗读诗歌,为诗歌配图去吧。)
这节课下课后布置的作业是:阅读《小小的船》、《星星》等小诗,选择其中的一首配画并解释创作理由。
诗歌的情感如何表达出来的?
再回到前一节课的四首诗,请大家思考,这些诗歌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达出来的?为什么?然后为什么作者想要自由却通过云来表达?想表达家庭的温暖却通过鞋子来书写?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情感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玩起了造句游戏:
左边一栏是抽象的情感,右边一栏是自然事物。
每个同学把情感与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用_______是_______的句式。大家出来的句子都很不错:愤怒像火山,就要爆发。思念像不舍得离开今天的夕阳。我把学生的这些句子都书写在白板上,告诉他们诗歌经常会用这种手法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象,像《写给云》中作者用云这个意象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今天布置的作业就是,用_______是_______的句式,写三个句子。
写诗还是继续聊意象?
在这里,我原本的打算是请学生继续去了解意象,于是我选择了两首表达乡愁的诗歌,请学生去寻找诗歌中用哪些意象表达乡愁,为什么?在与其他老师沟通过后,他们觉得我选择的诗歌偏难,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之前写的句子,去掉句子中的本体与喻词,自己分行,斟酌字句,把它改编成一首短诗。
就这样,我们开始改编。先小组内部交流,选择语言最美、想象很大胆的一句进行改编,再贴在白板上分享。在这一阶段,我比较喜欢的诗是《信任》:
信任
柔弱
如
一朵
小花。
当天的作业也是回家改编自己的句子,或自己创作。第二天我收到大家的作业,发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语言不形象,有的诗歌不完整,有的想象可以更大胆。正好这一天,班上只有六个学生,那么我们就修改诗歌吧。以杰仁的诗歌为例子,第一版是这样的:
发怒的时候
像地震
很容易
变很(得)
危险
说真的 ,我根本看不明白这首诗,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来到他们小组指导时,发现在阅读完这首诗后,他们决定将标题修改成《怒》。我再问杰仁,你想表达什么。他告诉我因为地震有大有小,小的地震没有什么危险,就好像我们虽然发怒,但脾气不大。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发起脾气来像一场大的地震,很容易伤害别人。在此基础上,我请杰仁,将诗歌分成两个小节。有的时候,有的时候。第二版是这样:
怒
有的时候
像小地震
没什么危险
有的时候
像大地震
容易伤害别人
当我对杰仁说我们还需要修改的时候,他说:老师,这么多同学没有来。我们就玩玩游戏吧。我中文不好。是啊,我为什么要逼着他们一次又一次改呢?他们只是非母语。我也心里这么想,可是我嘴上说:“不是学了《推敲》吗?不一次次改进,怎么可以做好?”我再一次给出了意见:伤害可否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可否把“大”换掉,但表示同样的意思?既然都是说地震,可否直接在诗歌的第一小节就说明发怒的时候就像地震。第二、三小节用有时候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同时,我请杰仁拿出手机查词典,找出意思差不多,但是情感表达更强烈的词语:他把“大”换成了“有破坏性”,把“伤害”变成了“损坏”。前者找得很不错,但是后者我希望他可以继续改,因为前面的诗句中就有“破坏”这个词语。我请杰仁继续查找字典,找出损坏的近义词:破损、破坏、毁坏、摧毁等,再一个个地去了解具体的意思,最后他选择了摧毁。第三版如下:
怒
是
一场场地震
有时候
很小
没什么危险
有时候
很有破坏性
可以摧毁自己或别人
杰仁对自己的修改成果很满意,可是关于最后一句我还不是很满意,因为自己或别人,就摧毁程度而言,肯定是最后连自己都摧毁掉了的破坏力更大。我请杰仁调整了语序:
怒
是
一场场地震
有时候
很小
没什么危险
有时候
很有破坏性
可以摧毁别人
甚至
自己
此时,整个诗歌单元导入才真正结束,我问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你们是不是很有成就感?他们笑着说:都是老师你帮我们修改的?老师你对我们太严格了?不是这一次严格,而是一直都很严格。嘿嘿,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不知道的是老师也不知道最后你们可以做得这么好,能有这么好的成品?虽然我给出了修改意见,但你们不要做,拒绝做,这些作品永远都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