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本属一回事,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人生最大之苦根始断。
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很多人因为恐惧所以选择逃避,但是我们心里很清楚,逃避只会让恐惧更大。
孔子说得很明白,生和死本来就是一回事,我们是可以了解它们的,只要能够了解它们,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无有恐怖”了,人生最大的苦也会被从根部断除。
有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最终归于尘土;也有的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还有的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这些都是错误的生死观,秉持如此观点的人往往会有两种见解:一种是惧怕死亡并彻底绝望。觉得人生诸事皆无奈、唯有听天由命;另一种是胆大包天唯我独尊。觉得生命和肉体是一起生灭的,人死则一了百了。
无论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不把死亡当回事,还是无所顾忌地杀盗淫妄、无恶不作都是愚昧之举。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生下的小牛犊,不会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是天不怕地不怕。这不是说牛犊和婴儿很勇敢,而是说它们无知。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当然不会害怕。但是不害怕不是说就不承担后果,往往等到后果降临的那一刹那,无知变成了明白,后悔已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却分为了两类人,一类人是不想离开却不得不带着怨恨恼怒烦等无尽情绪被迫离开,还有一类人是心生期待满怀喜悦坦然安静地离开。为什么是这样呢?
当我们一睁眼看到这个世界,呼吸到第一缕空气时就了然明白,轮回又开始了,苦难的人生又要从头经历了,所以就会痛哭。或许有的人会说,出生多好啊,暇满人身开始了。可是,等到生命临终时候还能够这样想的人少之又少。历经了人生的千辛万苦,到临终时候才发现自己曾经执着的都是虚幻,暇满人身被白白浪费了,可是后悔已经太迟了。于是,只好任由恐惧、不舍、后悔等多种情绪袭裹挟着自己的灵魂去往新的未知。
只有那些了悟生死的,在活着的时候时刻为临终做准备的人,在真的临终时,他们才会由心而升起一种喜悦:我苦难的人生结束了。
我们应该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准备些什么呢?
《西藏度亡经》对死亡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当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死亡并非死亡,对某些上等的修行人来说,死亡的那个刹那恰恰是成佛的无上机会。所以,即便我们不能成为上等的修行人,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成为那个训练有素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听从感官、意识的支配,比如眼睛看到某物,然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意识,经过意识的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果,“好”、“坏”或者“肯定”、“否定”等等,最后我们就产生了对这个“物”采取接纳还是抵抗的态度与行为。我们是意识的奴隶,那个训练有素的人是意识的主人,只有他才能达到寂静涅槃的状态。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很好走的路。
首先,你平常所做的一切,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确定没有给自己种下什么不好的因。“若知前世因,且看今世果,若知来世果,且看今世因”,只有真正明白因果不需的真谛,你才会小心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如果你一直行持正念正行,心自然会越来越安宁,直到无有恐怖。
其次,要努力精进地去修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将该做的做了(行善积德),该念的念了(念经修法),该戒的戒了(守心守戒),你的执着才会被降伏,才会积聚足够通往极乐世界的资粮。只有积聚足够的资粮,当上师和诸佛菩萨降临你的面前时,你才可能问心无悔,跟随上师和诸佛菩萨的指引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
对普通人来说,死亡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未知;对修行的人来说,死亡还是一个殊胜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