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
听到过很多家长的抱怨,教育孩子太累太辛苦,成效也不显著。心里想着静待花开,可总是在浮躁中等不到结果。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所小学五年级某班的班主任杨老师因为怀孕被家长联名“罢免”。杨老师虽然负责,但怀孕期间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请假多次,由于代班老师不熟悉班级,一来二去学生成绩出现下滑,很多家长对此很不满。家长们“罢师”态度坚决,甚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向学校施压,这让学校也很为难。无独有偶,不久前,广州一小学又爆出了一则“年轻班主任被家长联名‘罢免’的新闻”,要求“罢免”的原因是那位老师太温柔委婉,无法管住班级纪律。
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觉得很难过,我们常常讲“理解万岁”,也常常给学生讲“包容和厚德”,也难怪学生学不会,原来根源在于家长的心态。我曾经在一次家长学校的培训上讲“等待”,讲的很多家长泪流满面。我在台上清晰的看到那些眼泪,其实不是因我讲而感动,而是悔过的泪水。现如今,不能静静做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波及开来,形成了浮躁之风。现在的孩子们,听故事要尽快听到结尾,看电影要用快进的方式去看最精彩的,看球赛只看精彩的进球瞬间,甚至于读一本书,也只是走马观花,用“翻完”代替“读完”。一个在家里没扫过地没铺过床没洗过袜子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批评,竟然也知道为自己“维权”,孩子干了大人的事儿。难怪学校教育总是不尽如人意,全是错过。孩子错过了孩子的事,家长错过了家长的事。我们却还总是那么振振有词,总是那么理所当然。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眼中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眼中的社会;父母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孩子心胸的宽度和广度,如果,父母都成了老师,以老师的思维对待孩子,对待教育,甚至干涉学校的教育,岂不是乱了套?很多时候,家长关注的教育是一个孩子的教育,在一个孩子身上,成者王侯败者寇,成功了就是教育的成功,失败了就是教育的失败,家长就要“维权”,这样偏激的“维权”,跨越了家长的范畴,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在干涉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教育,得不偿失。而在学校和老师方面,总会被这些“维权过度”弄得疲惫不堪,有些学校甚至以“家长虐我千百遍,我待家长如初恋”来表达对家长们的尊重,一味的取悦和迎合家长。让一些家长感受到了“维权有功”,慢慢的成为学校的“编外领导”或是“编外老师”,而自家后花园的那朵花已经枯萎,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个人爱好,品德素养无一不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让家长真正成为家长,就是要让家长明白,我们为人父母,有一份教育的责任是要在家庭中尽到的。我们都爱孩子,但是谁又可曾知道?爱自己的孩子和爱别人的孩子是不同的,如果都从单方面爱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为自己“维权”,那别人的孩子呢?
我是个班主任,也是个家长,我深深的懂得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应当是泾渭分明的,因此我很少带着工作回家,即使我那么忙,我知道,走进了那道门,我不再是老师,而是爸爸。每当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也总在调整,无论我的家和生活有诸多的不快,进去了,我就是老师。所谓“反璞归真”,应当在不同的角度实现,家长,很多的权利和义务都归属于家庭,首先要在家庭中真正成为家长。
让我们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