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他是全球最大的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级机构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一个温暖风趣睿智,不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不做作不拘小节,冷静谦逊的老人。他表里如一,不乱吐槽,不在背后随便议论别人。
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品味生活的精华。
他每天大清早就起床,冥想阅读和锻炼,他自己说这样就是在每天赢得自己的胜利。
当我拿起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在与一位亲切而又温暖的老人对话,坐在他的旁边受他的教导。
002
这是一本适合我们放在枕边,每天都可以阅读一下的书。此书可以让我们重塑人生,修身养性,改变思维行动,激发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而我希望自己能够活得自律,正直,有尊严,以及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看待金钱,也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金钱是我们追求人生意义幸福的副产品,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的优势,践行成长。
003你读到了此书以后可以收获什么呢?
首先你的成长过程虽然是渐进的,但效果却是革命性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有关个人成功的习惯,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自信心。
你会意外的发现,当你不再介意别人怎样看你时,反而会去关心别人对他们自身 所处环境以及与你关系的看法,你不再让别人影响情绪,反而更能接受改变,因为你发现支撑现实的内在规律是恒久不变的。
当你接受公共成功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三个习惯时,修复和重建破裂的人际关系的营养和能量将被激发。关系会更上一层楼,变得更加深厚,坚固,历久弥新且经得起考验。
习惯七,不断更新,可以加强前面六个习惯,时时为你充电,达到真正的独立与成功的互赖。
我希望我们一起打开自己的改变之门,在学习这些习惯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它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
004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人类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品格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知识点:
1-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2-思维定势,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念诠释,或者模型。我们要对自己的思维定势负责,要审视他,在现实中检验他,我们要不断的转换思维定式,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思维定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
3-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4-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要将原则内化成习惯。
5-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维水平,正确领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
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讲的内容,他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的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内心做起。
思考:
1-我有我的思维定式,别人有别人的思维定式,很多矛盾冲突多源于此,遵重别人的思维定式,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过招,化矛盾于无形。
2-学习七个习惯,改变完善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都是完善思维定式的方式。
3-如何处理争论看一面万老师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很烧脑。
相关链接(万维纲)主观题和客观题
万的评论
我对此有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可能比较激进,就是,我认为,至少从理论上来说,任何问题要么就是客观题要么就是主观题,没有什么灰色地带。我认为理想状态下争论的结果,要么就是发现双方争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问题,要么双方就应该达成一致。
比如说豆腐脑这个主观题。我说豆腐脑应该是咸的,你说豆腐脑应该是甜的,其实咱们争论的根本就不是豆腐脑的问题,而是各自口味的问题。我说的是*我喜欢*咸豆腐脑,你说的是*你喜欢*甜豆腐脑,咱俩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儿,并不矛盾。主观题,就不应该形成争论。
那客观题呢?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有个著名定理 [2],他说如果争论双方都是诚实的、以追求真理为目的人的话,那么不管在争论开始的时候双方分歧有多大,这个争论都会在有限步之内结束,双方终究会达成一致,不应该存在各自保留观点的结果。
咱们就以堕胎为例,如果老张和老王真把问题说明白了,这个争论就可以结束。两人应该各自说说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如果最后争论焦点变成“胚胎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人”,那就是客观的科学问题 —— 科学问题应该科学解决。奥曼说的就是如果我们对已知的科学结论都承认,对科学分析的方法都认可,那最后只能达成一致。
如果焦点是法律到底应该尽可能保护一个胚胎,还是尽可能保护一名女性,那问题就变成了胚胎的生存权重要,还是它的母亲的幸福权重要,那就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是主观题,就好像各人对豆腐脑的口味不同,那也没什么可争论的。
所以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就必定至少有一方是不诚实的。……但这只是理论。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在实际操作上,哪怕你相信这个问题是个客观题,你也应该假装它处在客观和主观中间的灰色地带。
这么做对你的形象有利。我们第一季有一期叫《怎样优雅地跟人谈论政治》,其中提到研究,说如果一个人在和对方阵营的人争论的时候表现得是在向对方学习,这个人的形象就很好。旁观者会认为他有见识、老练、有说服力,会很喜欢他。
这么做还是智慧的表现。我们有一期叫《到底什么叫“智慧”》,说心理学家对“智慧”的一个定义,就是智识上的谦逊,就是能够考虑他人的观点。
这么做还能让你更有说服力。形象好,有智慧,谁都愿意听这样的人说话。
结合今天说的研究,这就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我们知道人之所以进化出大脑,主要并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 —— 更多的是为了说服别人。大脑是个说服力工具。但是,为了要说服对方,你反而要假装你并不是在试图说服对方,而是在向对方学习!
| 万由此得到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也能影响认知。不管实际上有没有“死理”,那些表现得不认死理的人,做事风格更开放,形象更好,更有说服力 —— 反过来说,如果你故意表现得不认死理,你可能真的会好好反思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