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书原因
接上篇
二、读书感想
这本书分为两辑,第二辑“把握教学形式”分为五章,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的,探讨通过怎样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期望、达到教学目标。 引——引生入“胜”;问——好问题驱动教学;比——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动——让学生动起来;趣——乐趣、兴趣、情趣。
有的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是相当深刻和高水平的,但他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教学者,这就类似一个数学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样。一个学问很好的老师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差,不擅长与学生互动,他的教学一定很糟糕。
引——引生入“胜”。学习期待与学习热情可分为激发与定向两个阶段。激发指学生的学习愿望被调动起来,定向指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他们承担压力和挑战,教师能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支持,这样的支持有“软件”和“硬件”两种形式,“软件”着重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硬件”着重于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素材。
问——好问题驱动教学。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接受,另一种是主动获取,后者更为有效。主动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经过思考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深入理解的状态。
比——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是教学中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方法。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在说明学习内容的特征或本质时,如果只从道理上讲,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总的说来,这三种方法在教学中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桥梁的两端分别是:陌生的——熟悉的;困难的——容易的;抽象的——具体的;枯燥的——有趣的。经过这样的桥梁,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新知识更容易“生长”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并且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更容易调动起来。
动——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基础。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活动”与“发展”紧密联系,学生的活动是其认知、行为、情感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态度、意志、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其自我生长。
要让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动起来,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条件——案例、任务、师生互动等,而这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模式,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实践。
趣——乐趣、兴趣、情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厌倦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另一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习疲劳有两个来源,一是客观的学习负荷,二是主观的心理负荷。客观负荷指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需要学生付出心力,主观负荷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对于学习负荷的体验。主、客观负荷有时是一致的,如学习时间长、精力高度集中,学生感觉疲劳;二者有时也不一致,有些学习,如简单枯燥的背诵,虽然不需要付出太多心力,仍会让学生感觉疲劳。
对于客观负荷引起的疲劳,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予以舒缓:一是降低学习难度或学习强度,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二是转换活动形式。
对于主观负荷引起的疲劳,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学习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到情绪上的愉悦这样面对相同的学习负荷,学生的心理感受却会轻松得多。
学习应当是一种更高级的、人类的享乐。乐趣让学生愿意走进教室、乐于坐在那儿听课;兴趣让学生从主动的追求中获得满足,智慧得到增长;情趣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可以从中发现理想,坚持梦想,追求美好。
决定教学品质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学生、教师和教学。学生是工作对象,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是专业工作者,自身素质要有保障;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需要高明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