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词「财务思维」,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只是它们太普通、太平常,以至于没有人刻意地提炼。
上班路上买早餐,发现摊子前排了一队人,你看了看表,距离上班还有15分钟,排队可能来不及了,公司楼下还有便利店,不需要排队,这里一份早餐5元,便利店的早餐要12元,迟到要扣30元,选择这里排队可能会迟到扣钱,便利店不会迟到但是贵,要在哪家买呢?
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就是财务思维方式。
关于财务,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有人说,穿上去年的衣服发现兜里有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前些年还流行使用现金的时候,冬天穿上外套,有时候会在兜里发现前一年遗留下的现金,那一刻是真开心,意外的收获来得那么突然。
其实,像这种遗留钱财在某个地方而忘记处理的行为,是对自己财务状况不了解的一表现。
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每个人拥有的账户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现金、银行卡,还多了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电子理财账户等渠道存钱,如果没有记录习惯,恐怕很难把这些都记在脑里,遗忘导致钱财损失也是有可能的。
北威州的一项估算显示,截止2016年,全德有约20亿欧元无人认领的账户,通常原因是账户持有者去世,亲属不知道账户持有者在银行有存款,或者是健在的账户持有者忘了自己曾经有银行存款。
问问自己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吗?有多少个账户?账户的余额又有多少?亲密家人知道你的财务状况吗?
买一件心仪的衣服可以开心好一阵子,没人会因为交了房租水电费而欢呼雀跃。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得出规律: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生活水平就比较低。相反则生活水平较高。
如今,除了日常三餐的开支,对于大部分在外打拼的人来说,房租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开支,还有水电、交通、日用品等支出,统称为“必需开支”。
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必需开支在总开支中占比越大,那么幸福感就越低。
很多必需开支其实是我们不想要却不得不支出的,比如租房、交通、日用品等支出,这些开支是一种负担,它们的占比太大会使生活的改善变得很有限。
占据开支小份额的非必需开支,反而能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觉兴奋,提升生活的幸福感,生活中80%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这20%的非必需支出。
假设一个月支出5000元,必需开支占据了4500元,仅剩500元用于购物、娱乐、聚餐等非必需开支,买一件新衣服得控制其它消费,购入一套新的电子设备得攒大半年,显然我们很多消费不能得到满足,过于压抑需求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
因此,我们应尽量压缩必需开支,够用就好,非必需开支可以适当倾斜,不要过度压抑需求,当然也不鼓励挥霍。
不相信保险而平安一生的人很多,躺在病床上后悔没买保险的人也不少。
近来身边越来越多人分享众筹善款的链接,有朋友,朋友的朋友,从这些行为也可以反映出,即使在保险不贵购买方便的今天,很多人还是意识不够,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节省这笔小钱。
不少人对保险认识存在误解,认为自己年轻力壮,不需要购买保险。其实要知道,保险不是保障疾病这个风险,是对应风险出现时,分担我们的财务压力的一笔保障。
有人认为保险公司本质是商业公司,没人会做亏钱的生意,肯定是来割韭菜的。保险公司确实是赚钱的,保费他们拿去投资,钱生钱,理赔金额也远低于保费。但是你能保证,你和家人会一辈子平平安安的吗?
据国家卫生部2008年公布的数据表明:人的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机会高达72.18%。家里人口越多,患上疾病的概率也就越大,一人患病,全家致贫,因此万万不可侥幸。
那么什么时候适合买保险呢?未雨绸缪,现在买最合适。
我是@田夫,如果对你有启发和帮助,欢迎点赞、留言、关注、收藏和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