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的认同罗杰斯的话“我强烈反对从早年就使儿童分裂的教育方式,大脑带去学校,身体作为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允许尾随,然而感受和情绪,只有在学校之外才能自由的存在和表现。”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这点我作为学生,体验了二十多年,靠分数的评价标准单一,每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挥没有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目标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另外,在我阅读蔡朝阳(与推动学校语文教育改革的吕栋、郭初阳合称“浙江三教师”;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十磊教育工作者等)所著《我家有个小学生》一书中也提到“目前的基础教育体制,很多地方都在有意无意地摧残孩子,并且打着种种旗号,所以无论怎样批判都不为过。但其信誉破产归破产,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本身巨大的惯性,还在不断延续。”
大多数家长的视角还是在孩子身上,觉得孩子怎么不努力、没有自制力、上课容易分心之类的,在学校之外,在家庭生活里,父母也是更加关心理性知识的学习,情绪和感受的教育在家庭教育这一端也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另外,因为视角得不到转换,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我们所用的教育资源是否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呢?比如,我一直陪伴孩子共读绘本,选择优秀的绘本,优秀的绘本语言朗朗上口,有韵律感,甚至可以像舞台剧一样表演出来,句子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图画与文字巧妙搭配,故事扣人心弦,常引起我这个成年人反思,非常适合当语言学习材料,是引起孩子将来自主阅读的重要法宝之一,因为绘本的设计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而孩子上学所用教材却有些令人失望。
在壮宝妹1岁左右,我最困惑的是我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虽然看了很多育儿书,也还是不明白,有一点非常明确,不想培养一个熊孩子!随着心理学的学习,这一困惑如同拨开云雾见阳光,马云说了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要仔仔细细思考:“过去是知识驱动,而未来是智慧驱动、是体验驱动;过去是以制造为中心,未来是以创造为中心;过去追求的是标准化、模块化,未来讲究的是个性化、特色化;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识,教和育一样,教是知识,育是文化,学和习也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则是尝试知识、体验挫折,是一种想象力、是一种文化,教和学是对知识来说的,而育和习是对文化而言。”
未来的教育使命,一定不是培养多么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养学习机器,也不是在一种流水线上培养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人本主义思想当中以人为中心学习的目标,也是我培养孩子的蓝图:自爱、自尊、自立、自强、自我价值实现!
写到这,我有些一惊,虽然之前参与初一家长营的实践,但那时我还没真正透彻所做之事:我正跟着船长做着一件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船长告诉我们“在罗杰斯的时代,800人的大团体学习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是今天我们在各个航线时空里,都是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进行学习与改变,我们在做一件罗杰斯都会叹为观止的事情,大家比自己认为的更加棒!改变一个人,产生的涟漪效应超出我们的想象,第一,家长影响了孩子,甚至这个孩子会影响他,青春期是孩子人格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对这个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另外,这个家长的改变是促成整个家庭关系的改变,然后这个家庭关系的改变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极大的改变涟漪,所以我们在主观上对当下我们做的这个事情的意义,对每一个单点的改变,对每一个动作的改变赋予极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花费多少心智都不为过,只要我们担任建构者,就要全力以赴,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小小的一份努力可能对被建构者而言意义是多么深远,也可能我们看到了,也可能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播下去的每一颗种子都会发芽,将来都会是参天大树!我们共同努力的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与你们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是生命里很美好的事情,我以前很喜欢《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人到中年,还能跳出人生的种种压力做一些大格局的事情,是很值得骄傲的!我每一天都被生命那种向上的力量影响,强大是必然的,小朋友、大朋友、成年人都一样,都有推动自己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潜能,我们不过是解开封印而已!”对此我深表赞同,也非常感慨很多事受于视角,受于思维方式的影响,看不到如此深远,因此行动之时,会有能量不足的表现,所幸,这些都在历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