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蔫,有种什么都不想做,还挺爱找理由不做的倾向,两个词形容——消极和被动,这种感觉让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对,有种低能量和低气压的场域。
迷上了剧和综艺,可慢慢的发现,看的时候很有快感,看完反而特别空虚,想输出一点看后的启发,大脑里戏份满满,身体迟迟没有行动,开始新一轮的自我辩解。这其实是一种惯性,一种大脑的自动化模式,一种需要被解决的逃避,一种需要被改写的思维方式。而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觉察扭转,开辟一条新的脑回路。突然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容易沉浸在关注圈,反而忘记了影响圈和积极主动,有着一种守株待兔的画面。当他人认为我很潇洒,很惬意的时候,随口附和了声是,但内心的自我感知到的是一种对自己不确定的拖延,知行不合一的矛盾,以及对自我的一种不接纳。
怎么解决呢?
去跑了步,运动让人快乐,短暂的释放心中依然有很多杂念;
去爬了个山,自然会让我开心,放松也锻炼了自己,身体的释放有了愉悦,心灵的鸭梨依然挥之不去。
听了些课,看了些书,焦虑感反而越发的加强。因为输入太多,没有输出却觉得让人心虚。
直面自己,这实际上是不擅长不想做的拖延和逃避。有些事不需要很擅长,做好就行。而口口声声念叨着不擅长,不适合,却像木马一样植入了大脑,大脑反而停止了转动,最后的结果趋于瘫痪崩溃。换个说法,我适合做,我可以做,找一个平衡,自己的心仿佛更加的放松,也更加的愿意行动起来。知道擅长的是什么,倍速的提升,知道自己什么没那么擅长,但也需要做到不能拉低擅长。
直面自己,直面自己的不安全感与未知的不确定。拖延中纠结哪个最适合自己,寻求一种不愿有差错的完美,不妨快速的行动,就算偏了方向也能快速修正。
写到这,心理觉得放松了很多,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如何去做其实都跃然于纸上。
慢慢的鼓励自己去做,给自己打气,做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向外求解,似乎更加的有用。
嘿!每天和自己对话,直面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内心,不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做自己的心理疏导师,开解自己,会是一次很有趣的体验。
插播个广告:
最近,各种剧呀,综艺呀,看着看着觉得意义不大,芒果tv播放的纪录片《中国》还是挺值得推荐的,给自己的历史补了课,看到了咱大中国的文化思想,一朝又一朝的传承和创新。历史看到了每个帝王性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思想制度。历史也看到了不同的思想家对自己思想的传播,有些生不逢时,但好的思想最终还是会被后人传播下去。
历史有着其规律,历史的某些起承转合有着惊人的相似。以史为镜,对于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循环回路,去调整,去修复,去迭代。